【濕與乾的界線,出現了】《幸福與舒適來自於意識與意願》

raw-image


自從遮雨棚做好,就開始逐一解決各種問題。

雖然上面有遮蓋,但邊邊角角落下來的地方,

還是會是因為水的流動讓廣場中間和四周圍帶點濕濕的感覺,

而讓乾燥度不夠。

逐漸地在每一次下雨就開始觀察,到底水積在哪裡?它是怎麼流動的?

流到哪裡去?

到那裏去之後會不會又積成一灘?

如果積在那裡,要用什麼方法疏通?敲哪幾塊磚?要幾塊才夠?

有一些不平的磚塊,要敲什麼角度?才能讓水流順暢度順利流到期望的位置?

如何讓廣場的乾燥度達到最寬,可用值最大的範圍,

要思考的面向,都不是一次就解決。

這一次這樣,下一次那樣,每一個答案都會顛覆上一次地想像與決定,

因此每一次下雨,我和賴老師就會睛睛望,

我記得有一次清晨下雨,約4點多,聽到雨聲就驚醒,

第一個動作就是跑出去看看現在雨下多大?到什麼程度,

那一條濕雨乾的界線畫出來了沒?還是又流過去了?

思考到了小渠道之後,雖未完工,但可以開始預測水的走向,

當這裡落下,它會流到這裡,然後就進入渠道。

每當快成功了,就會有幾片磚還需要挖起來重填。

昨天下雨又覺得快成功了,因為在高速公路知道這一天旗山應該在下雨,

於是開了廣場監視器,看到完美的一條濕和乾的界線,

也確定未來家長坐在幸福車站下方看孩子跳舞時,地板是乾的,座位是乾的,

兩人相識而笑,覺得這次應該可以了吧,左左右右,方方正正,

好像可以創造廣場的極大值了。

今早,賴老師又找到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就是渠道裡的碎石要再少一點,

所以再度把渠道打開,整理碎石,然後...再繼續觀察...

快成功了快成功了....~

果然,幸福與舒適來自於帶著希望動起來,問題就是機會。

在開放教育裡,精神一直是如此

或許,這文對大家來說好像跟學習沒甚麼關係?

不過就是園長與執行長的碎念與在意。

但學習生活,生活學習,許多的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力量,

其實是來自於各種意願,意識中需要努力就去執行。

然後觀察發現、發現觀察,不乏省思與覺察,不乏挫折與沮桑,

重要的是,這些為孩子的一切,是值得努力的。

而有了雨棚以後,爸爸媽媽將車子停在外面,

讓孩子就算是下雨也都能出來廣場活動﹑

也是另一種愛意的展現,與覺得還要下車覺得不方便的矛盾制衡的另一種努力。。

期盼每一場大雨來的實驗,去見證每一次實驗的結果,

現在雨停,賴老師仍在疏通小石子。

這刮著刮著的聲音,我內在是感動的。

感謝一起製造雨棚的家長,共同的努力雖不想被知曉,

但我想所有孩子享受的一切,都將有著祝福,日日安好的值得是一份愛。


這一條線,好感動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每一個重要時刻,都有著榮耀的恩典。跟心貼近的那一刻,榮耀屬於大家的。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