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你再吵我就不要你了!」經常被父母這樣對待的孩子,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遇到爭執或某種特定情況,就會容易誘發被遺棄的恐懼感。儘管我們的心智已然成熟,但在遇到危急狀況時,童年所習慣的生存策略便會重新啟動—簡單來說,親密恐懼像是深埋在我們心中的危機處理機制。
透過分析自己童年在原生家庭裡的負面感受,就可以驗證自己是否符合哪項親密恐懼,當然也可以從自己現階段符合的親密恐懼,回推童年是否有類似感受的經驗。
在學會辨別以後,仔細紀錄自己啟動這個機制的當下,內心有什麼想法?自己有哪些行為?如何影響關係?
2.療癒自己
分析與紀錄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評價自己。不要認為親密恐懼是丟臉的事,這些歷程都是自己成長的養分。
在我們分辨自身親密恐懼的同時,也要評估親密對象的恐懼,瞭解問題在於誰,不要輕易接受對方給自己的負面評價。例如習慣用攻擊策略的對象,可能會在吵架時一味地貶低他人,此時如果遇到討好策略的對象,則後者很容易發生「檢討自己」的傾向,將問題都歸咎於自身。
因此也鼓勵大家可以和對象一起分辨雙方的親密恐懼,以及再發生時可以如何處理。當我們學會用溝通、和解代替不健康地爭執,就代表我們學會與親密恐懼共處,願大家都能成功療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