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8|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假工具書:22.結構助詞「的、得、地」相關用法-1(前言介紹、得)

  貴安,這篇單純只介紹結構助詞中「的」、「得」、「地」分別之用法。但是,這篇會比較專業,先說個抱歉,我會盡可能淺顯易懂做表達,但也深入分析解釋。

  若有不嚴謹之處,請不吝指出!

  【前言】

  ※什麼是結構助詞?

  僅是助詞中的其中一員,另有時態助詞、語氣助詞。助詞屬於虛詞,可以表示語法結構或是各種語氣,本身沒有意義,無法單獨存在。

  結構助詞是附著在詞、詞組的前面或後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結構關係。(可以不用記)

  「的」、「得」、「地」是結構助詞中其中之三,共通點在於,此三樣位於「句子中」,並不會撼動身為句子車頭大家長的「主詞」。(位於「句子前」的結構助詞這邊就不討論)

  它們的存在,是幫助句子變成更簡單方便的形式,並非必要的存在。而此三項的讀音都是一樣的「ㄉㄜ˙」(de)。

  ※句子的基本構成是什麼?

  首先,一個句子的完整性,以「句號。」作結。

  主詞+動詞。即可構成一個句子。如:聶小花 咀嚼

  主詞+動詞+受詞。可構成有相對物的句子。如:聶小花  

  主詞+副詞+動詞+形容詞+受詞。可構成有形容有相對物的超完整句子。如:聶小花 快速地  美味的 

  ※主詞可以被隱藏,但不代表不存在,在主詞未變動,但後續動作過多時,可以被省略。如:聶小花吃飯,聶小花喝水,聶小花睡覺>聶小花吃飯、喝水、睡覺。(頓號可用逗號,在此不贅述)

  ※主詞與受詞都屬於名詞。


  另外,再了解一下幾個大的主要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其餘詞性(除本次主角結構助詞)等等不在此次討論內。

  名詞(N):代表一個人、事、物,可實可虛。如:一片葉子;一場夢境
  動詞(V):代表動作(行為),可實可虛。如:一片葉子了;一場夢境結束了。
  形容詞(Adj):專指「名詞」額外添加的描寫,可前述可後補。如:一片可愛的葉子。/有一片葉子,很可愛
  副詞(Adv):專指「動詞」額外添加的描寫,可前述可後補。(動詞的形容詞)如:一片葉子慢慢地掉了。/一片葉子掉了,慢慢地

  在【的】、【得】、【地】的運用前,首先要知道前後連接的字詞是什麼詞性,如此就很好判斷了。

  歷史:

  在古代是沒有嚴格區分這三種的,且完全沒有「地」的用法,僅有「的」、「得」,有混用的情況但至少有區分。

  「地」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為何會是這個字,我想主要是讀音,受戲曲文化影響,其中會將「的」念作「D」重音,想來大家都聽過較為古老的歌曲會唱成「月亮代表我滴心~」,這也是「的」本身的一個讀音(目的、標的),但為了不讓「的」身兼數職,而請「地」這個長相簡單、大家都認識的字來救場,但畢竟它的意思並沒有改變,所以讀音也與「的」(de)相同。(戲曲是戲曲)

  所以,您可以完全不使用「地」作為結構副詞,但如果你想做出區別,不想出現那麼多「的」,那您可以嘗試替換,但一部作品中請統一用法

  (我個人是現代文風會用「的」,有古風元素會用「地」,跟歷史不符對吧,但因為現代的區分反而讓其更為嚴肅。而且我個人並不喜歡看到「地」的大量出現,現代文風我會用很多所以只用「的」,古風元素我透過調整句式來減少這兩種結構助詞的出現。)


  【得】

  先說「得」,因為「的」跟「地」有牽扯到。

  一個跟屁蟲,當我們用在一個「句子」中,用在動詞形容詞後面,標示其後面是補語。重點在於前面是什麼,後面的只是補充。

  補語:補述、強調前述的狀態或程度。(補語非重點不詳細介紹)

  前面動詞例句:聶小花跑得飛快。

  >聶小花跑步?怎樣的跑步?很快,像用飛的!

  前面形容詞例句:唐小三美得無人企及。

  >唐小三美麗?怎樣的美麗?無人企及的美麗!

  當後面補語是動詞時,可能會讓人產生疑慮,做個例句:他幽默得讓人喜歡。

  >上面說了,「得」只會跟著前面跑,不管後面是啥,如果跟著後面在跑,那就會成為副詞,作用完全不同,句式也崩壞了。

  >真正的原句是:他很幽默,(這件事)讓人喜歡。

  >「他幽默」本身並沒有說服力,所以用「讓人喜歡」來強調幽默的程度之高。

  結論:

  【得】作為結構助詞時,可以很清楚看到,後面的「補語」,是在給前面的動作或形容「上強度」,如此一來,動作上會生動,形容上會有說服力。(當您想表達角色很帥很美時,也不可能只單單說很帥或很美對吧,誰信呢?)

  偷偷說,如果您想,你可以完全不使用「得」這個結構助詞,下一篇就順便來「換句話說吧」。

  後一篇被變化的主句使用「聶小花跑得飛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