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3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U005|為什麼我們知道不該做,卻還是做了?

「大家都同意,任何行為只要適度進行,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為什麼我們這麼不擅長“節制 (Moderation)"?」


「為什麼我們飽了還要再吃?為什麼我們已經有很多了還要再買?為什麼我們已經有點醉了又還要再喝一杯?為什麼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很悲慘了卻還要再滑社群媒體?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更有意義的生命已經在消逝,卻還是繼續追劇看下一集?」


「為什麼你會卡在這些裡面?為什麼會一直卡在重複做自己會後悔的事情?」


「這一切其實都是你感受到“匱乏 (Scarcity)”的情緒時,很自然的反應與行為。」


「這些會讓你後悔的行為,其實都源自小小的“匱乏暗示 (Scarcity Cue)”所點燃的"匱乏心態 (Scarcity Mindset)"。」


這幾段討論,摘錄自 Michael Easter [1] 於2023年9月23日出版的,


《Scarcity Brain: Fix Your Craving Mindset and Rewire Your Habits to Thrive with Enough》[2] 的第3頁。


Michael 這段話,引發了我對大腦機制的好奇。


我自己在週日到週四的早上八點到四點,


會很專注投入工作,持續累積大量知識工作產出。


而到下午四點以後,一直到晚上九點睡覺前,


我就會進入休息的狀態。


這時候,我常常是滑 Youtube 的短影片,或者 IG 的短影片,


又或者是亂看 Youtube推薦的影片,又或者看看 Netflix 有沒有什麼新的恐怖片。


我發現,花很多時間在「選片」,


但實際靜下來看到完的片幾乎沒有。


背後的機制,似乎是,


比起靜下心來好好看一部片,


我好像更享受那個「逛」的過程。


這或許就是 Michael 在書裡面提到的 「匱乏暗示 (Scarcity Cue)」。


這種逛來逛去的行為,


也發生在我逛書店的時候。


逛實體書店時,我總是會每個書櫃都看一看,


中意的標題,就拿起來翻一翻,


但其實這樣逛一逛,


我自己並沒有因為書的內容,


而產生什麼改變。


真正能有改變,反而是靜下來,在家裡的書桌前,


挑七本書放在眼前,然後一本一本翻,


找到打中心靈的句子與段落,


就摘錄下來,


接著加上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寫成一篇如你現在讀到的短文。


Scarcity Brain 這本書討論的問題很有意思!


如果可以活用裡面介紹的,人類大腦的原理,


或許我能對做研究寫程式上癮,


在自嗨的同時,還能創造出對社會有價值的知識工作。


世界很大,事情都非常有趣。


Reference

[1] https://eastermichael.com/

[2] https://www.amazon.com/Scarcity-Brain-Craving-Mindset-Rewire/dp/0593236629/ref=tmm_hrd_swatch_0?_encoding=UTF8&qid=&s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