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紐西蘭來到一年一度的報稅季,與老婆兩人四月登入IRD確認內容,退稅於五月底至六月初相繼撥款入帳,總算能分享自己的報稅與退稅經驗談。
另外,也能解惑先前文章《基督城溫室番茄園上工後,關於IRD、Holiday Pay、ACC與兩周發薪導致預繳高所得稅》提到:每期的薪資單的代扣額中,由於沒有寫細項,ACC是否囊括其中?
廢話不多說,就直接進入正題吧。
不像澳洲需要找會計師,或是自己上網爬文找報稅攻略;不像台灣倘若選擇非直接扣除額的選項,逐條列舉也是超級麻煩。
紐西蘭很簡單,只要當初IRD稅號跟銀行帳號有給對,雇主(薪資收入)跟銀行(利息收入)就會逐期申報紐西蘭國稅局。
等到報稅季到了,我們只要登入IRD帳號,系統就已經幫我們計算好過去一年的收入、繳稅額、扣除額與退/補稅資訊。
除非有特殊收入或費用要提列,不然自己是完全不需要做任何操作,只要驗算數據相符,剩下就是等退稅或補稅通知了。
IRD提供的報稅評估資料如下:
根據上表,本次報稅做重點摘要如下:
總收入:11515.15元=11474.85(工作收入)+40.3(利息收入)
繳稅額:1209.08元=11515.15(總收入)*10.5%(所得稅第一級距)
ACC:175.57元=11474.85(工作收入)*1.53%(ACC費率)
退稅額:622.89元=2003.32(雇主代繳)-1209.08(繳稅額)-175.57(ACC)+4.22(利息雙重課稅)
總收入的計算很簡單,就是工作收入加上利息收入,一年總計11515.15元。(實際工作天數從23年12月8日至24年4月底)
從IRD提供的所得稅級距來看,總收入落在第一級距稅率10.5%,得出繳稅額為1209.08元。
由於番茄廠為兩周發薪一次,雇主每期代繳稅額落在第二級距的17.5%,最終幫我代繳了2003.32元,等於多繳了許多稅,有退稅的空間。
退稅之前,還有一筆ACC保費要計算,去年的費率是1.53%,用勞動收入乘上ACC費率後為175.57元,也就是我要繳的保費。(利息收入不納入計算)
報稅資料有一欄「Total RWT from interest」,因為利息收入在每個月入帳時,銀行先代為繳納,因此在開頭欄位的總收入中,又再次算進應繳稅額,後續必須在此項目中加回,避免雙重課稅,最終加回4.22元。
由於公司先幫我代繳了2003.32元的稅額,多賦稅的部分足夠額外支付ACC,因此後續不需要補稅,或是補繳ACC保費,最終還能獲得622.89元的退稅收入,相當於一週工作30小時左右的稅後收入,真是可喜可賀。
我不太喜歡看稅前薪資,因為那是假的,虛胖的不真實。只有在扣除所得稅,以及其他有的沒的費用之後,剩下實質入袋的薪資才是真的。
以紐西蘭來說,稅前薪資必須先扣除所得稅與ACC,剩下的才是到手薪資。以自己的案例來看,稅前薪資11515.15在扣掉賦稅額1209.08、ACC保費175.57後,最後的10130.5元才是我到手的實質薪資。
實質到手薪資:10130.5元=11515.15(所得稅)-175.57(ACC)
最後整理本次的實質薪資、所得稅與ACC占稅前薪資百分比如下表,實質薪資占稅前薪資將近88%占比:
推翻先前文章《基督城溫室番茄園上工後,關於IRD、Holiday Pay、ACC與兩周發薪導致預繳高所得稅》的結論,雇主只會幫IRD向受雇者代繳「所得稅」,也就是10.5%、17.5%等所得稅率,ACC的1.53%不含在裏頭。
至少在這間番茄廠,因為兩期發一次薪資的緣故,讓我們先行繳了17.5%級距的所得稅,方能從多繳的所得稅額中扣除ACC費用。
因此自己假設:在每周工時最多40小時的法定最低時薪下,那些一周發薪一次的雇主,如果只代繳了10.5%的所得稅率,且該名員工賺到所得稅第一級距的上限14000元後就停止工作賺錢。
最終報稅結算的時候,老闆只幫員工繳納了剛剛好的所得稅款,卻沒有多餘的稅額可以補上ACC保費的缺口,等於員工還要自掏腰包,另外把ACC費用給補上。
以上假設,除非每周薪資單的代扣費用中,所得稅之外又扣了一筆ACC的款項,不然大部分的背包客「理論上」的報稅結論:應是補稅(補繳17.5%級距的所得稅)或是補繳ACC保費(雇主只代繳所得稅)的狀況居多。
當然,不排除許多背包客的發薪頻率跟我們一樣,是兩周發薪一次(或兩周以上),抑或是每周周薪破千的可能。礙於本人沒有一周薪資單的明細,周遭同事與友人皆不在乎此事,暫時無從得證,還請有意願分享的讀者提供相關資訊解惑。
在先前同篇文章提到,理應的PAYE該為10.5%+1.53%=12.03%,但公司卻先代繳了17.5%的所得稅率,因此17.5%-12.03%=5.47%,自己估算這5.47%代表未來退稅的乘數。
以11515.15元來看,實際的退稅金額為622.89元,實際的退稅乘數約為5.41%,與自行預估的5.47%下去計算的629.88元相比,僅有7元(或0.06%)的誤差,萬分之六的差異,表示自己算得還滿準的,給自己一個讚。
代表先前在預估整趟紐西蘭打工度假結束,預期可帶回台灣的存款額,完全落在計畫範圍內,不需要微調目標金額,更不用刻意控管剩下日子的費用支出。
喔對了,當初計算退稅乘數,並沒有把利息收入納入計算,因此若把利息收入移除,實際的退稅乘數會提升到5.43%,與原先預估縮小至0.04%的差距。
至於剩下的數值差,除了是小數點進位造成的誤差外,剩下的變數來自「薪資收入」與「利息收入」比例的變化。只是對我們奈米戶而言,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占比過於渺小,糾結於過小的數值意義不大,無需過多琢磨。
不確定兩周發薪一次,在背包客圈子中算是常態還是特例。倘若我們番茄廠的狀況確實是少見,那麼本文內容對少數人而言才有滿滿的含金量。
正常單周發薪的狀況,本文僅能作為經驗分享談,但讀者仍可以照著相同脈絡計算稅額,如此預估自己最終是要退稅、補稅還是補繳ACC。
至於「預期的退稅乘數」所代表的意涵?意思是不論稅前薪水領多少,只要套用此數值,那麼最終預估退稅的金額,會與實際退稅金額差異不大。讀者都可以照著筆者思路,計算出屬於自己的「退稅乘數」。
簡單理解就是:預估退稅金額占稅前薪資多少百分比。得到該值後,只要自己將每期稅前薪資累計加總後,乘上「預期的退稅乘數」就能得到約略的退稅金額。不過,以上前提建立在試算後得到「退稅」的結論,不然該值也可能變成補稅或補繳ACC所代表的乘數。
另外,因為筆者本身薪資來源單一,且年度總所得只落在第一級距,計算相對容易;倘若讀者有複數兼職,或是總薪資有部分落到第二級距以上,那麼想要精準的得出「預期的退稅/補稅/補繳乘數」,就需要不時更新所得、調整公式,以便提前掌控預期的薪資收入,替未來作規劃。
開源節流-先開源後節流。
先知道能開多少源,後計畫要節多少流。
滿慶幸公司是多繳錢而非繳的剛好。以人類「損失厭惡」的心態來講,薪資先到手,後續補稅或補繳錢的心情,會比先繳好繳滿,後續退稅的感受差上許多。
錢的多寡不變,上述只是現金流的先後順序不同罷了。單從最後現金流的流向結果來看,前者是流出(支出),後者是流入(收入),但我們會只從單一事件造成的當下結果作情緒反應。
實際上財富不變,變的是不同結果下的相反感受。
所以事後來看,退稅的我們看似多了筆意外之財,其實只是事先多繳稅,現在退還給我們罷了。即便事前估算過結果,事後還是會對一筆錢入帳感到開心。
嗯,沒辦法,誰叫我們是人類,膚淺的人類。起碼比收到補稅/補錢通知還要掏腰包好吧?!
退稅下來後,接著就是離職後的8% Holiday Pay,以及離境之後的報稅。未來有機會再來分享上述兩項的評估方式。
積了許多文章還躺在草稿區內,以下將會是文章涉及的範圍:
最後,順手記錄待辦的正事:
本文就寫到這,有緣人,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