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文章,想想看,之前學習英文的時機是在國中的時候,然後在高中達到一個相當的水準,這樣的學習時間是六年。而現在的小學生有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英文,到了小六也能有基礎的程度,並且能在小學階段就引發閱讀英文讀物的興趣。而有的小學生透過補習班課程,能夠在六年的學習後,達到相當於高中程度的水準,這是學習密度的不同。無論英文程度如何,都能在七年級繼續學習英文,而英文程度高一點的學生,學習起來自然是順利許多。月光並不是要強調補習教育的好,而是想強調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無論英文程度如何,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程度的英文讀物,來發掘閱讀的樂趣。同樣的,制訂2024年的計畫,也可能只是橫跨數年的大計畫之一部分而已,要去設計如何的內容及獎勵,全憑自己來決定,如此才會心甘情願的去做。一開始設計的越好,到年末就越有可能成功。一旦計劃開始運轉,加上良好的回饋機制,就能發揮如玩遊戲般的沉浸感,因為自己知道只要再完成什麼任務,就能夠得到自己設定的獎賞。別小看這樣的機制,只要能夠對自己有用就是好機制。尤其在進度遲緩時,就想著:只要再如何如何,就可以拿到獎勵,總比什麼都沒有要好吧?
誰不喜歡獎勵呢?即使只是一小條香蕉,也能產生愉悅的心情,這是用本能去驅動,然後逐漸累積以完成自己的進度。如果自己是主管,請部下喝飲料或吃小點心,多少有一點加分作用吧?雖然對於每個人的作用程度不盡相同。所以這樣的做法,可以當作是一種推動飛輪運轉的潤滑,終究要做的事,那就想辦法完成。
不必費盡苦心的對自己說教,或是恐嚇自己不做的話就會如何如何。不需要讓自己的計畫蒙上負面情緒或不幸的要素,這樣只會得到反效果。不過相對的,也不要認為自己可以都沒制訂任何計畫就可以開始自動自發,既然那些行銷廣告都來自於人性可以起最大的效用,那自己也不用奢求一開始可以達到那樣的境界。以更高的層次來看,獎勵和考量人性等也只是執行面的問題,往上一層去推想,關鍵還是在於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並不是制定許多易如反掌折枝的計畫就這樣過了一年,而是去好好思考,怎樣能讓自己變得比去年更好,哪怕只是進步一點點也可以。
以寫文章創作來說,如果日更已是自己可以掌握的狀態,接下來會是往更高質量的文章挑戰。就像瓦基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一週要寫出一篇讀後心得文,從來沒有延遲過,為此他可以先暫停其他的事情,全心來完成這件事,終能產出高出市場平均水準有競爭力的讀後心得。因為有能見度之後,累積文章數量也就變得更有意義。月光覺得,以更高層次來看制訂2024年計畫這件事,就能讓自己不會僅停留在執行層面,而是更關切自己有沒有每天更進步一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這樣去想,那這些計畫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並且成為成功路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