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瑜珈練習有包含「內感受」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hoto by Chirayu Vyas on Pexels

Photo by Chirayu Vyas on Pexels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覺;但內感受也涉及覺知到身體更微妙的訊號,例如癢、渴、心跳、性興奮、肌肉活動、膀胱張力、或腸胃系統的縮脹等。現在的研究顯示,如果我們對這些訊息越敏感,有效應對壓力的能力就越強。


內感受使我們能對身體發送到大腦有關當前狀態的無數訊息做出反應並從中學習。而瑜珈強調的身心融合,可能有助於培養更強的內感受能力並增強抗壓性。研究結果顯示,面對中、高壓力復原力較差的人們,比高復原力人們的內感受覺知來得低。腦部掃描顯示,低復原力的人們在預測壓力時,大腦區域(包括島葉和丘腦)也表現出更高的激活,這表示內感受較差的人難以處理有壓力的訊息。


該研究作者指出,由於準確監測身體狀態或預測未來需求的能力有限,對身體訊號覺知(內感受覺知)的降低可能會導致個體的復原力較低,並更容易感受到壓力,而調節處理內感受訊息的大腦系統可能是有效管理生活壓力所必需的。


心理學家 B Grace Bullock 博士認為,以運動為基礎的正念練習,包括瑜珈、太極拳和氣功,透過覺知、呼吸和運動的有意識整合,可以培養對身體感覺與認知、情感表達間聯繫的更高敏感性,以幫助增強內感受能力,進而增強一個人識別、解釋和有效應對壓力相關身體訊息的能力。


「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的練習中,我們經常邀請參與者嘗試覺知內臟及其他身體的細微感受,目的都是在增強大腦與身體的連結性,促進神經覺的正常運作,創造身心真正的安全感,以讓身體啟動復原及療癒的能力。有時在瑜珈的練習中,如果我們能將部分的專注力從動作轉向內感受的覺察,也許就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健康效益。


【推薦課程】

🧘‍♀️ 體現韌性:整合迷走神經理論、自主神經系統調節與瑜珈(欲團報者可私訊)
https://reurl.cc/r99gXO

🧘‍♀️ 和諧與療癒:慢性疼痛與瑜珈療癒(欲團報者可私訊)
https://reurl.cc/XGGW9e

🧘‍♀️ 瑜珈療癒初階體驗式工作坊
https://reurl.cc/Gj1zD3


【更多文章】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Reference:
B Grace Bullock. (2024). What Your Body Tells You Can Protect You From Stress, Study Suggests. Retrieved from https://yogauonline.com/....../what-your-body-tell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幾天前在網路看見一位擁有數萬粉絲的瑜珈網紅(雖然她自稱是瑜珈老師)分享了一段影片,在教導人們如何改善「圓肩駝背」,動作是將「肩關節內旋」及「肩胛骨前引」後,再利用雙腳內夾來增加動作角度(動作如圖示)。各位聰明的讀者朋友們,不知道你們是否有看出了哪些端倪? 從基本及簡要一點的觀點來看,圓肩駝
是什麼讓人們在面對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時具有更強的復原力?科學研究人員認為,迷走神經活動可能有助於增強癌症患者的健康和延長壽命,以及提升心臟健康和增加對失智症的抵抗力。 什麼是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負責休息、生長和修復。最近的研究顯示,迷走神經活化程度較高(以較高的心率
你有下背疼痛的困擾嗎? 醫生給你的建議是進行手術治療嗎? 你知道你可能不需要透過手術就能改善背痛問題嗎? 佛萊堡大學 (Universität Freiburg) 和杜賓根大學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 一項研究指出,接受保守治療(非手術)
七年多前,當我與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王旭亞 Jelly Wang 在構思《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時,就一直在思索著,在這麼多瑜珈師資培訓的市場中,究竟我們要給予人們什麼?我們是否能給予更多彌補當代「瑜珈迷思」及「不適切觀念」的資源? 身為瑜珈療癒師
「重複的創傷記憶不受控制地爆炸成未經處理的經驗碎片,冷不防投擲在脆弱的人們身上。」 Peter A. Levine 博士在他的書中《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寫下了這段話。 這不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寫照嗎?我們總是被過去的創傷記憶不斷襲擊,以致於我們時常不知所措,固著於過去的生活和經驗之中
你知道什麼是「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嗎?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是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精神病學教授 Stephen Porges 博士於 1994 年所提出,該理論強調自律神經系統,特別是迷走神經在調節我們的健康和行為方面的作用,並認為我們的神經系統有三種主要的反應狀態: ● 戰鬥或逃跑(交
幾天前在網路看見一位擁有數萬粉絲的瑜珈網紅(雖然她自稱是瑜珈老師)分享了一段影片,在教導人們如何改善「圓肩駝背」,動作是將「肩關節內旋」及「肩胛骨前引」後,再利用雙腳內夾來增加動作角度(動作如圖示)。各位聰明的讀者朋友們,不知道你們是否有看出了哪些端倪? 從基本及簡要一點的觀點來看,圓肩駝
是什麼讓人們在面對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時具有更強的復原力?科學研究人員認為,迷走神經活動可能有助於增強癌症患者的健康和延長壽命,以及提升心臟健康和增加對失智症的抵抗力。 什麼是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負責休息、生長和修復。最近的研究顯示,迷走神經活化程度較高(以較高的心率
你有下背疼痛的困擾嗎? 醫生給你的建議是進行手術治療嗎? 你知道你可能不需要透過手術就能改善背痛問題嗎? 佛萊堡大學 (Universität Freiburg) 和杜賓根大學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 一項研究指出,接受保守治療(非手術)
七年多前,當我與 瑜珈療癒師 Yoga Therapist- 王旭亞 Jelly Wang 在構思《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時,就一直在思索著,在這麼多瑜珈師資培訓的市場中,究竟我們要給予人們什麼?我們是否能給予更多彌補當代「瑜珈迷思」及「不適切觀念」的資源? 身為瑜珈療癒師
「重複的創傷記憶不受控制地爆炸成未經處理的經驗碎片,冷不防投擲在脆弱的人們身上。」 Peter A. Levine 博士在他的書中《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寫下了這段話。 這不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寫照嗎?我們總是被過去的創傷記憶不斷襲擊,以致於我們時常不知所措,固著於過去的生活和經驗之中
你知道什麼是「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嗎?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是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精神病學教授 Stephen Porges 博士於 1994 年所提出,該理論強調自律神經系統,特別是迷走神經在調節我們的健康和行為方面的作用,並認為我們的神經系統有三種主要的反應狀態: ● 戰鬥或逃跑(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Thumbnail
本文介紹內感與基本感受的概念,並提供情緒建構的技巧,讓讀者可以更豐富地詮釋自己的情緒經驗。
Thumbnail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生活實驗 七三四 是人 都避免不了 研究梳理出一套 暖和拉伸舒緩的姿態 必須好好地像鑽石一樣 鑲嵌在意識和潛意識 每天都伸出手把玩 我必須成為自己 的瑜珈老師 從200小時 開始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Thumbnail
在觸康健®肌應學理念中,疼痛被視為我們身體的朋友,是身體向我們發送的內在訊息,提醒我們內在的需求。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詳細內容👉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9/02/76.html 00:03👉感覺的運用 — — 運用內在感官,靈活運用靈氣  04:38👉運用內在感官 07:34👉解讀身體的排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Thumbnail
如何透過生理測試/情緒測試/生化測試找出準確的指標肌肉,並且在調和前做事前檢查-迴路檢測/任脈檢測/充水度檢測 ,而在肌肉調和的方法則有脊椎反射、神經淋巴按揉點、神經血脈觸點、掃經、肌肉起止點技巧、利用食物強化肌肉。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Thumbnail
本文介紹內感與基本感受的概念,並提供情緒建構的技巧,讓讀者可以更豐富地詮釋自己的情緒經驗。
Thumbnail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生活實驗 七三四 是人 都避免不了 研究梳理出一套 暖和拉伸舒緩的姿態 必須好好地像鑽石一樣 鑲嵌在意識和潛意識 每天都伸出手把玩 我必須成為自己 的瑜珈老師 從200小時 開始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Thumbnail
在觸康健®肌應學理念中,疼痛被視為我們身體的朋友,是身體向我們發送的內在訊息,提醒我們內在的需求。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詳細內容👉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9/02/76.html 00:03👉感覺的運用 — — 運用內在感官,靈活運用靈氣  04:38👉運用內在感官 07:34👉解讀身體的排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Thumbnail
如何透過生理測試/情緒測試/生化測試找出準確的指標肌肉,並且在調和前做事前檢查-迴路檢測/任脈檢測/充水度檢測 ,而在肌肉調和的方法則有脊椎反射、神經淋巴按揉點、神經血脈觸點、掃經、肌肉起止點技巧、利用食物強化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