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13)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13)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平常怎麼訓練?除了在動中歷練之外,再來就是在靜中修止觀。就是用我們一開始講的覺受,來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對娑婆世界那種厭離心是不是真的生起?是聽法師講的,還是你自己真的有覺受?然後欣求極樂,極樂世界的好,你是聽來的,還是你真正有那種覺受?

是不是一想到淨土的好,覺受就能夠生起來,這一切外在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都無法擾動;或者當煩惱生起的時候,想到娑婆世界的本質本來就是苦,這些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都看淡了,放下了,我都不放在心上。

你能夠做到這種程度的話,才叫做有覺受,才能說往生有把握,還不能說是百分之百——除非證得念佛三昧,不然不能說是百分之百。

不然你想我們修行念佛的人有多少,煩惱來的時候你跟他說:某某人你念阿彌陀佛吧!這時候他如果不起煩惱就算不錯的。「你又不是我,說些風涼話……」能夠願意念佛,佛號提的起來,把煩惱放下,這個不容易。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好,思惟功過,有了精進力量之後,接著我們看前行的第二個,「發菩提心」。

我們今天是為了菩提道求生淨土,我們要發菩提心。但菩提心不是我們凡夫眾生的習性,凡夫總是習慣性地自私自利的。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作意。

比如說我今天來聽課,我作意我是為了菩提心而來聽課;我今天到佛堂坐禪、念佛,我作意我是為了菩提心去念佛、坐禪;我今天出坡,常住派我做工作,我是為了菩提心,為了護持大眾來做工作。

而不是在那邊想:常住派我來,我沒辦法,遇到了只好去做。然後接下來想:常住這樣安排,公平不公平?我做那麼多,他做那麼少,這個事公不公平啊?

我剛才講,世間的事情,從因果來看都是公平的。你做的多,未來得到的就多;你做的少,未來就是苦苦惱惱。

就像以前上慧下天老和尚跟我們講,年輕剛出家的時候就要多培福,不要等老了再想著來培福,那就難了。所以多培福,未來就有修道資糧,後面的一切修行就是坦途,你要自利利他就會很順利。

你要是剛開始就在那裡分別:他做的少,我做的多,我這樣做是不是吃虧了。你一直這樣子想,心不甘情不願的,一邊出坡一邊等著打鐘休息。結果一樣是做,但你這樣的心態,未來就沒什麼福報,一直是苦苦惱惱的。

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我們都要作意菩提心——我為了菩提心,為了一切眾生能夠離苦得樂,能夠成佛,因此我們來修禪,這樣子,乃至修一切的善業,我們都要作意。所以要發菩提心,我們在每一座之前,我們都去憶念一下菩提心。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守護諸根」。 就是說,他自然而然就能夠安住,心往內攝,根就不會往外放,就不會像前面講的根放逸那種狀態,不會的。這個時候自然而然的,眼睛就不會亂看,耳朵不會亂聽,鼻子不會想要嗅香,乃至舌頭不會想要覺察味道,身體也不會想要一些柔軟的衣服、柔軟的臥具——自然而然就不會順著習慣向外攀緣。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守護諸根」。 就是說,他自然而然就能夠安住,心往內攝,根就不會往外放,就不會像前面講的根放逸那種狀態,不會的。這個時候自然而然的,眼睛就不會亂看,耳朵不會亂聽,鼻子不會想要嗅香,乃至舌頭不會想要覺察味道,身體也不會想要一些柔軟的衣服、柔軟的臥具——自然而然就不會順著習慣向外攀緣。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Thumbnail
對於初學者來說,打坐可以從五分鐘、十分鐘開始,先養成習慣。在打坐之前要處理好雜事,放下雜念。文章先介紹打坐的一些基本方法,然後演繹了一個10分鐘的放鬆禪體驗。最後,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總結,並預告了下一次課的內容。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禪修對生活和快樂的益處的文章,深入討論了禪修對情緒管理、认知方式、快樂機制和更廣泛的福報的影響。
Thumbnail
靜坐是一個廣泛的實踐,通過各種技巧和方法來培養,帶來身心靈上的轉化和成長。
Thumbnail
最近天氣大好,陽光不太熱,春風徐徐吹,舍利弗尊者近來就把上課改到蓮花池畔的菩提樹下。大家在課前靜心打坐,在呼吸之間與天地、自然融合為一體,當然,也少不了念頭在那裏東奔西跑,進進出出的。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這堂課開始除了靜坐練習,行禪的方式有稍微不同的變化,老師讓我們微曲膝蓋,比平常走路會屈膝的角度更彎一點,持續讓腳底和地板連結,也許會走得慢一些,但可以因此體驗到重力和腳底的回饋,當然每個人行走的狀態也會因當天身體的勞累疲憊程度而有所不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Thumbnail
對於初學者來說,打坐可以從五分鐘、十分鐘開始,先養成習慣。在打坐之前要處理好雜事,放下雜念。文章先介紹打坐的一些基本方法,然後演繹了一個10分鐘的放鬆禪體驗。最後,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總結,並預告了下一次課的內容。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禪修對生活和快樂的益處的文章,深入討論了禪修對情緒管理、认知方式、快樂機制和更廣泛的福報的影響。
Thumbnail
靜坐是一個廣泛的實踐,通過各種技巧和方法來培養,帶來身心靈上的轉化和成長。
Thumbnail
最近天氣大好,陽光不太熱,春風徐徐吹,舍利弗尊者近來就把上課改到蓮花池畔的菩提樹下。大家在課前靜心打坐,在呼吸之間與天地、自然融合為一體,當然,也少不了念頭在那裏東奔西跑,進進出出的。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這堂課開始除了靜坐練習,行禪的方式有稍微不同的變化,老師讓我們微曲膝蓋,比平常走路會屈膝的角度更彎一點,持續讓腳底和地板連結,也許會走得慢一些,但可以因此體驗到重力和腳底的回饋,當然每個人行走的狀態也會因當天身體的勞累疲憊程度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