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小裕宸老師要說再見了,再見與不見

今天與輔導室同仁最後一次的聚餐,在聚餐結束後那聲尷尬的謝謝由我說出口,但是只怕再開口,卻會是感傷的開始。


大家既溫柔而尊重的沈默,我們沒有再多說什麼,最後各自告別散了這場最後的聚會。

我在結束後,看著大家寫的卡片深深感動著生命中能有這樣的相遇。


我其實在過去的專業訓練以及實務經驗中,雖多數為成人,再者則是青少年與兒童。

但在這些日子完全投入兒童心理工作,甚至到與家長們的工作、教師們的工作,讓我又有了美好的回憶。


想到我的學生們,我會流淚會不捨,我早已將他們視如己出,這可能是別於心理師專業,而可能是那聲「老師」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吧。


那聲老師的背後,同為專業心理工作者,那分專業的距離少了些,但親切與情感層次卻又深了些。


從學生們口中的「我不要小裕宸老師走、小裕宸老師不可以離開、我不接受小裕宸老師以外的老師」到最後「小裕宸老師再見、小裕宸老師我會好好的、小裕宸老師我會想你」。


看著每位學生對著客體玩偶說著再見,又向著我說再見,我知道我和娃娃們都可能宛若過渡性客體的存在嗎?

這或許不是對過渡性客體的最好詮釋與定義,但取著字義中的過渡期,我們都代表著暫時而非永恆,但卻又有存在的必然。


離別,說再見的場合怎麼會這麼難呢?即使我們在生命中已經說了無數次再見,但有些再見仍舊是那樣的沈重與不捨。


有些人說了再見,頭也不回,那分不在乎與不必要或許在當下的自己是真的。

可是到了事後的某一年某一日,回憶起卻五味雜陳,那也是真的。


有些人說了再見,滿臉淚痕與不捨,那也是真的。

但在事後的好久以後,已不帶任何感情認為自己年少輕狂罷了,那對自己而言也是真的。


告別,是我一生的課題。

而告別也好似所有人一生的課題。


我記得我非常敬重景仰的諮商所一年級班導師就在我們大家的歡送下堅持不拍照、不錄音和錄影,老師說她要不帶任何痕跡的離開這個世界。

那時我就想著,或許每個人都有對告別有著不同的方式吧。


在這一年兒童工作裡,除了表達性媒材、藝術治療的方式,最深刻運用的就是遊戲治療,除了幾乎大家都使用的個人中心取向遊戲治療,我也使用了心理分析取向遊戲治療與結構遊戲治療。


在心理分析取向遊戲治療,我相信在遊戲中孩子的潛意識以及衝突將會在遊戲中重現,而在遊戲治療過程當中讓控制感形成,以及淨化情緒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我的遊戲治療室中,也確實出現了許多對我來說很重要的訊息,並進行工作。


另一方面,結構遊戲治療本身就是以心理動力為基礎,又分成了發洩治療以及活動式遊戲治療。

發洩治療的方面,我會選擇特定的玩具以及製造相同的情境,在過程當中,依循著Freud的衝動再現理論,讓孩子們透過重新演出不同情境的方式,讓他們也能釋放自己對於痛苦事件的情緒以及壓力。

而活動式遊戲治療則是藉由Freud提出淨化效果的概念來讓孩子能在遊戲過程當中表現出負向情緒、衝動以及其他的行為表現,然而對於這些孩子而言,他們預期的負向回饋與斥責是不會發生的,小裕宸老師給予的卻是不評價以及接納,甚至也教導孩子如何去應對自己的負向經驗、情緒以及行為。

透過這樣淨化的過程,也能修復孩子受到的創傷經驗,更願意從自己的傷害中能走出來,而重現了創傷經驗後,因著我的陪伴與帶領,孩子也能學習到因應傷害更有效的方式與態度。


而對於學齡兒童最重要的也有學習規範,因此個人中心取向遊戲治療中的設限ACT,A是指認出孩子的需要(Acknowledge),代表著我們理解他的需要及渴望。C是溝通(Communication),對於孩子不當的行為我們能制止,告訴他原因以及結果。T是替代性方案(Target),幫助孩子能找到替代行為或其他解決辦法。

以及最基本的追蹤(tracking)、重述內容(restating content)、反映情感(reflecting feeling)這些都是面對孩子非常實用的兒童心理治療方式。


這一年來,帶領過許許多多的學生,我對他們滿滿的不捨卻又欣慰....


有個學生總是會到我辦公室確認我在不在,在其他老師眼中或許只是想找老師聊天的學生。


但我其實知道她只是對環境與世界充滿著不安全感,而藉由「小裕宸老師」的存在來協助這位學生的依附關係、客體恆常性後,這位學生漸漸的有辦法穩定,是情緒上的、也是認知上的,而更有辦法和我說再見了。


我不會忘記在諮商室或在輔導室裡,我們一起數著月曆,倒數著諮商最後一次的時間,以及小裕宸老師要離開的那一天。


我送了她客體玩偶,陪伴她未來都要好好上學,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從開學眾所周知的逃學女孩,背著書包總是到校門口吵著要回家,不聽任何人的話。


後來進入諮商後能開始待在教室上課,甚至交朋友,聽師長的話。


因為她知道大人沒有總是食言與欺騙,她不需要與大人為敵,因為其實大人是可以信任與信服的。


有個學生總是和人打架與同學甚至老師吵架,惡言相向。

但進入諮商後,他開始學會尊重人,不再打架,願意聽老師的話了。


因為小裕宸老師告訴他,他是值得被愛又特別的孩子,在所有老師甚至家長責備他的同時,小裕宸老師想聽聽他自己的聲音,僅僅只是願意傾聽,卻讓一個看似銅牆鐵壁內心的男孩掩面而泣的大哭。


原來從他出生直到遇到小裕宸老師的那一刻,從沒有人願意好好聽他說過話。


所以他把所有的話吞進了肚子裡,逐漸得這些情緒變成憤怒以及暴力呈現了出來。

但因著被理解而開始變得溫柔而真誠待人。


有個學生一直偷東西和說謊,成為了沒有人要相信的孩子。


知道他本質不壞,可是對於他慣性的偷竊與偏差行為也相當無力與無奈。


進入諮商後,小裕宸老師讓他學會了相信自己與控制自己,當他說他沒有偷的時候,大家不相信他,但小裕宸老師願意當做起頭,沒有偷就是沒有偷,小裕宸老師相信他。


直到後來,也才真正得發現誤會一場,爸爸當時生氣的責備所有人,但後來發現是自己弄丟而造成的誤會,卻也沒有為著當時自己的行為而道歉。


小裕宸老師藉由《丹尼爾的黑暗面》讓學生思考了父母的道歉與原諒,每個孩子都選擇原諒自己的父母,但沒有為什麼,即使滿滿的不諒解與憤怒,可是可以發現孩子比想像中的更加寬容與善良。


學生穩定了一陣子不在偷竊和說謊,可是得知小裕宸老師的離開,卻又開始不斷地偷竊,但看著學生的不安與焦慮,我知道這是他表達焦慮,同時有著衝動控制的問題,在焦慮的當下想不到偷竊以外的方式。


我把手上漂亮的手鍊摘下,交給他讓他戴上,當他伸出手時就像個提醒物一樣,可以再拿東西的同時看到手鍊能想到小裕宸老師,能將手伸回去不去做未經同意且違法的事情。

好好的學習告別,知道除了小裕宸老師之外,還是會有願意相信自己的人,

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別人的相信,開始願意也相信自己。


太多了,我想把每個人、事、物都記錄下來,因為我怕我會忘記,但我相信即使我忘記,我也曾在孩子心中的某個片刻記憶存在著關於「小裕宸老師」的記憶。


我期望著當每個學生過了十年長大後,都會比我更加優秀與卓越,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正向成長經驗能在他們軟弱無助時成為一股暖流,引領著這群學生們往美好的方向前進。


小裕宸老師說再見了,再見與不見,但感謝我們每一個相遇。


這裡是裕禾診療室,歡迎你陪我聊聊你的心裡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