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0|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閱讀心得 | 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封面

流浪者之歌-封面

這本書在說什麼?

《流浪者之歌》的作者是赫曼·赫塞,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悉達多的年輕人的精神探索之旅。主角悉達多是一名婆羅門之子,他決心尋找內心的真理和啟示。他嘗試了各種生活方式,包括苦行、世俗的享樂和商人的生活,最終在一個平凡的渡船夫維蘇德瓦那裡找到人生的智慧。

本書以西方人獨特的視角,寫出一部富有人生哲理的東方故事,為了用自己的方式悟得真理和智慧,所展開的一段流浪者的求道之旅。

追隨他人還是走自己的路?

在故事中,悉達多與摯友喬文達,聽聞佛陀的事蹟與宣揚的教義後,遠道而來只為聽佛陀講道,佛陀的教義使摯友加入了佛陀的教團;與前面相比,喬文達只是跟隨悉達多的腳步,彷彿是他的影子般如影隨形,隨著時間推移,從前的喬文達信奉悉達多,現在的他則信奉佛陀喬達摩,他也終於踏上自己的道路。

書中的悉達多對佛陀這麼說:「假如我成為您的信徒,我擔心這只會停留在表面,我擔心我會欺騙自己,認為自己已然心靈平安並得到了救贖,而事實上自我卻繼續存在和生長。因為我會將教義、我的後來者以及對您的熱愛澆灌成自我。」

真理不在佛陀的話語之中,而是必須親身體驗,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或許好友得以透過佛陀教義的指引,少走很多冤枉路,但會少了很多深刻體驗;與好友相反,悉達多則是透過實際體驗,從中嘗試、犯錯並從中學習,獲得更為深刻的人生體驗,當然上述這兩種方式並沒有優劣之分,而是透過這樣的故事傳達了在人生中不是只有一種選擇而已。

一切都會回歸

悉達多歷經苦行、沉溺於世俗的享樂之中,與名妓伽摩拉有了兒子,當伽摩拉被毒蛇咬傷後離開人世,獨留悉達多與兒子兩人,悉達多試圖引導兒子過上簡樸的生活,但兒子卻對父親展現出叛逆反抗的態度,最後將滿腹的憤怒和苦惱偷過謾罵的方式發洩後拋下父親獨自離去。

當水面的倒影映出的面容,讓年邁的悉達多意識到從前的自己為了追尋自我,透過叛逆的態度向父親情緒勒索,在庭院站了一整天堅決表達離意,年輕時的悉達多當時無法理解當時父親放手讓他離家成為沙門的偉大情操;直到自己成為父親,他才真切的體會到這份對兒子的愛雖然盲目,卻又是一份極富人性的情感。

任何體驗如果未達到極致並終歸寂滅,都會重新出現,悲哀總會回歸。

世間的一切,不論是喜悅、悲傷、憤怒都會不斷出現,就如川流不息的河水般往復循環。或許我們曾經對父母親的誤會和不諒解,只有在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才會獲得深刻的體悟並回歸到我們身上。

總結

悉達多離開家人、朋友成為沙門苦行、禁慾、捨棄夢想、快樂與悲傷,進入俗世受到情愛、財富的洗禮,最後遠離世俗傾聽河流的聲音,向河水學習,最後悟道獲得內行的平靜,達到自身的圓滿統一,歷經啟程、啟蒙、回歸三個階段,他的人生就是一趟完整的英雄之旅;而我們的人生也都是一趟英雄之旅,每個階段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對自我的追求與外在環境的衝突將永不止息,但我們都應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面對,善待自己以及身邊的所有事物。

我們不應彼此仇視,而應以愛、讚美與尊重來善待世界,善待我們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我想到在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這本書中曾提到過,一個人在發展自我概念,思索對人生的期待時,會先從保護自我、維持生理需求為出發點,確保生存無虞時才會從自己擴展到群體,像是家人、朋友、同儕團體,透過迎合團體的價值觀、規範從中獲得認同感,提升一個人的複雜性;接著回到個人的反思,由外而內自我內省,追尋自己的價值觀、標準,不盲從他人、群體的規範及價值觀,而是發展自主意識,追求自身的成長、提升。

真理不是知識,是經驗,而真理永遠在遠方,也在我們自身。

唯有透過實踐與親身體驗,充分享受其中的過程,將所知所學與他人分享,才能夠切實地化為我們的經驗,才能算是真正的學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