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U021|為什麼補充資料是筆記連結的核心?

「連結就是思考 Linking is Thinking」


「當你連結兩個筆記,你建立了新的關係。


你的思維體驗到“思想碰撞 Thought Collisions",


而這些碰撞你內化並深化了你的理解。」


這段討論,是美國創作者Nick Milo[1] 在其經典的Linking Your Thinking[2] 工作坊培訓,Lesson 1a.4的內容[3]。


在Nick Milo的系統中,非常鼓勵筆記與筆記之間互相連結。


但在盧曼的系統中,筆記與筆記之間,是有嚴格的邏輯發展順序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開始使用Obsidian時,


總覺得用起來沒有像卡片筆記法的故事宣傳的那麼神奇,


一直無法參透到底盧曼是怎麼樣做筆記才能如此學術高產的。


後來我發現一個關鍵的區別,就是「筆記之間連結的根據」。


正如Nick Milo説,當你連結了兩個筆記,你建立了新的關係。


我們需要去思考,在自己的筆記庫中,「連結」具體要代表什麼意思。


我目前在Obsidian的實踐上,我有三種主要的連結策略:


01 用筆記標題去連結有結構的從屬關係


02 用參考資料連結筆記庫外的補充資料


03 用Obsidian內部連結[4]筆記庫內的補充資料


記得我在Ship 30 for 30[5]的培訓中,


學到一個很重要的寫作心態:


寫作,其實就是不斷補充資料。


如此,就算我們今天寫了短短的筆記,


只要明天接著寫,那麼筆記就能成為文章,


文章就能成為書籍。


核心的寫作方式,就是持續去補充資料。


所以,「筆記的連結」只要能達到「補充資料」的效果,


那麼我想連結就足夠成功且清楚了。


Reference

[1] https://x.com/nickmilo

[2] https://www.linkingyourthinking.com/

[3] https://community.linkingyourthinking.com/c/curriculum-unit-1/sections/87389/lessons/290426

[4] https://help.obsidian.md/Linking+notes+and+files/Internal+links

[5]] https://www.ship30for30.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