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思考日記】寫作時,記得準備材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相關文章



老實說,我並不是小說迷,我不會一拿起偵探小說就停不下來、被懸疑劇情吸引住,或徹底陷入一個世界觀很完整的奇幻世界裡,著迷於某項魔法道具的使用細節。但我總覺得這會讓我失去一些寫出好作品的機會,如果我不懂瘋狂著迷於小說是什麼感覺,那我就寫不出一樣好的作品。

我的個性滿好勝的,有時我只是熱衷於競爭,想贏過別人,所以才想在一件事上面鑽研。但如果這種心態如果太過強烈,是沒辦法寫出好作品的,一個只是「想比別人厲害」的作品,裡頭不會有愛、不會有真誠、也不會有「我」。我不喜歡的作品,讀者也不會喜歡。

但另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是:我想要寫小說嗎?

我真正有興趣的,是展現自己的創意,創造出自己的風格,用前所未見的方式傳達個人感受。

不過,要走到那一步之前,需要先熟悉「文字」這項工具,讓自己能夠隨心所欲的駕馭創作媒材,才能把內心的念頭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化為具體。娜妲莉的《心靈寫作》和陳雪的《寫作課》都很重視持續寫作帶來的進步,就像是運動員在比賽前有大量的訓練一樣,要寫出創作出好的作品之前,也需要持續的寫作。

創作小說的道理,也是在讀最近這幾本書慢慢感受出來的。以前我在寫文章的時候,常常抱持著一顆很願意分享的心,想把某個瞬間的感受記錄下來,讓其他人也能夠感受到。但我也是一個很懶惰的人,懶得說明故事的完整脈絡,就只有寫那份感受,最後的作品,就像是娜妲莉在第18章所講的「沒有材料的蛋糕」。

娜妲莉把寫作比喻成烤蛋糕,首先要準備一些材料,也就是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接著再用心的能量,把這些材料加熱,最後才會變成蛋糕。但她也說,有些人在烤蛋糕的時候,不會準備材料:

也有人沒準備材料,光想用熱能來烤蛋糕。熱力暖洋洋的,感覺很舒服,可是時間一到,卻沒有東西可以給別人吃。這種通常是抽象朦朧的文章:我們感到裏頭洋溢著溫暖的氣息,卻沒有東西可以下嚥。如果鋪陳了細節,你便能更妥善地傳達你的狂喜或悲痛。因此,當你翱翔在烤爐的暖流當中時,別忘了把麵糊倒進烤盤裡,如此我們才能明白你的感受常起來到底是什麼滋味。

嗯,我就是那種沒放材料的人。

雖然我喜歡展現創意,但我發現創意似乎得建立在一個具體的框架上,它的存在才會有意義。我得先為自己建構一個基座,才能在上頭玩耍。

只有一顆想分享感受的心,是不太夠的。我需要花時間蒐集、整理材料,說明故事的背景,或能讓讀者帶入感受的角色等等,才能烤出一塊具體的蛋糕,讓讀者享用。


都花那麼多時間思考了,就順便寫下來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提不起精神向下一個眾人推崇的耀眼光芒前進,就墜落。 心要下沉,就下沉。 投入黑暗的懷抱,複習被世界吞噬的溫度。 他們會說話,隨便,讓他們說話,他們對你最大的貢獻,也只有說話。 爬得起來就爬,爬不起來,就再死一會。 不要躺著,認真的去死。 死過,才能重生。
最近在讀的書,除了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以外,我也交叉著看陳雪的《寫作課》,以及兩位資深編輯的《故事造型師:老編輯談寫作的技藝》(再次感謝林比比鳥的推薦書單)。 在讀這幾本書的時候,最有趣的是發現知識的交會之處。 陳雪在《寫作課》裡分享她寫作的心路歷程,講
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在第27章的標題是這樣下的:別光用講的,展現出來。 這句話的原文,應該就是我久遠以前,某次在國外論壇 (reddit) 上亂逛,看到的那句話: "Show, don't tell." 這句話的意思,指的是在寫作時不要像個冷靜的科學家,
在方格子上閒晃的時候,意外發現林筆筆鳥推薦給寫作新手的清單,清單裡其中一本是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我很喜歡娜妲莉的寫作風格帶有一種內向人的自由與瘋狂,和我的頻率還滿合的,這本書我也覺得讀起來很順。文中有許多小篇章,而每個篇章會用不同的角度說明「心靈寫作」的其
從之前幾篇文章,應該看得出來我很喜歡欣賞音樂作品,和研究創作者在作品中想傳達的感受。不過在聽這些作品的時候,我時常抱持著一個疑問,而這個疑問直到最近習慣寫作以後才慢慢想通。 創作的誕生大多源自內心某種未解的情緒,為了抒發情緒,才會寫下了文字、或拿起相機拍照、或編出一首歌。 但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
最近為了增進寫作的能力,開始讀起教導寫作的書,像是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和蕾妮‧布朗(Renni Browne)、戴夫‧金恩(Dave King)的〈故事造型師〉。 我一直都對創作滿有興趣的,不過「寫作」對我來說比較陌生;或者更準確地來說,是當我看了這些書
提不起精神向下一個眾人推崇的耀眼光芒前進,就墜落。 心要下沉,就下沉。 投入黑暗的懷抱,複習被世界吞噬的溫度。 他們會說話,隨便,讓他們說話,他們對你最大的貢獻,也只有說話。 爬得起來就爬,爬不起來,就再死一會。 不要躺著,認真的去死。 死過,才能重生。
最近在讀的書,除了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以外,我也交叉著看陳雪的《寫作課》,以及兩位資深編輯的《故事造型師:老編輯談寫作的技藝》(再次感謝林比比鳥的推薦書單)。 在讀這幾本書的時候,最有趣的是發現知識的交會之處。 陳雪在《寫作課》裡分享她寫作的心路歷程,講
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在第27章的標題是這樣下的:別光用講的,展現出來。 這句話的原文,應該就是我久遠以前,某次在國外論壇 (reddit) 上亂逛,看到的那句話: "Show, don't tell." 這句話的意思,指的是在寫作時不要像個冷靜的科學家,
在方格子上閒晃的時候,意外發現林筆筆鳥推薦給寫作新手的清單,清單裡其中一本是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我很喜歡娜妲莉的寫作風格帶有一種內向人的自由與瘋狂,和我的頻率還滿合的,這本書我也覺得讀起來很順。文中有許多小篇章,而每個篇章會用不同的角度說明「心靈寫作」的其
從之前幾篇文章,應該看得出來我很喜歡欣賞音樂作品,和研究創作者在作品中想傳達的感受。不過在聽這些作品的時候,我時常抱持著一個疑問,而這個疑問直到最近習慣寫作以後才慢慢想通。 創作的誕生大多源自內心某種未解的情緒,為了抒發情緒,才會寫下了文字、或拿起相機拍照、或編出一首歌。 但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
最近為了增進寫作的能力,開始讀起教導寫作的書,像是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的〈心靈寫作〉,和蕾妮‧布朗(Renni Browne)、戴夫‧金恩(Dave King)的〈故事造型師〉。 我一直都對創作滿有興趣的,不過「寫作」對我來說比較陌生;或者更準確地來說,是當我看了這些書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跟動不動就幾十萬字起跳的小說比起來,我更喜歡寫不長也不短的故事;比起那些故事裡的世界觀很大,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我更喜歡寫只有少少幾個人相處而發生的故事!
只寫給自己看的企畫書 關於小說的企畫書,一開始先是腦中有想法後,在開始寫企劃書與小說,接著設定故事的大綱與事件的內容,有感覺的話就先寫出來,還有小事件的思考,再來是人物角色設定的關係圖以及角色的設定,事件的時間等等,每個時間線都很清楚的話,更能知道怎麼做,怎麼去寫。
以下全都是筆者自己觀點,如有引戰,那絕對是我故意的。
我寫東西是有東西要寫,透過文字闡述留札記。 不是用大腦的人生經驗寫出文篇,是非常放鬆專注進入內觀,所以我在寫幾乎長文都是我進入內觀的狀態,會沒有時間跟空間感,完全專注,有其他事情要忙的話無法專注內觀。
整理了一些可以提供同為創作者的各位一個可以來參考的地方(⁠*⁠´⁠ω⁠`⁠*⁠)
Thumbnail
寫作,已經變成我的日常(興趣?),以往最愛看的小說,已經排在它的後面去。曾經每天登錄的手遊,自從我寫文章的時間都不夠用時,就被我捨棄了。
每天持續的書寫,是給自己的一個任務、一種生活記錄,是將自己的所學的內化及輸出。 隨著自我探索及生活重心的轉變,發現以前讓自己有所感悟的書籍、自我成長的影片已經不再受用、也不再那麼的有共鳴,不是因為厭煩或別人的創作沒有新意。 而是那些道理自己都懂了,不再會因為那些情緒或問題困擾了。但也因為這樣讓自
Thumbnail
腦袋很多想法,想要好好寫出來梳理清楚,我卻突然什麼都擠不出來。看著空白的速寫本,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下筆才好,會不會被我畫壞?畫得出來嗎?我到底想畫些什麼?想要畫出超厲害的東西,所以該畫什麼好?來不及了吧?完全沒有想法啊怎麼辦?   腦袋大概超載了,臨時在晚餐前畫個小圖 ─ 笨笨的人,一張桌子
Thumbnail
那個時候,全然接納了我、包容了我的,就是文字與書本的世界。只要翻開書,我就會忘記現實世界中的一切……
Thumbnail
  跟動不動就幾十萬字起跳的小說比起來,我更喜歡寫不長也不短的故事;比起那些故事裡的世界觀很大,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我更喜歡寫只有少少幾個人相處而發生的故事!
只寫給自己看的企畫書 關於小說的企畫書,一開始先是腦中有想法後,在開始寫企劃書與小說,接著設定故事的大綱與事件的內容,有感覺的話就先寫出來,還有小事件的思考,再來是人物角色設定的關係圖以及角色的設定,事件的時間等等,每個時間線都很清楚的話,更能知道怎麼做,怎麼去寫。
以下全都是筆者自己觀點,如有引戰,那絕對是我故意的。
我寫東西是有東西要寫,透過文字闡述留札記。 不是用大腦的人生經驗寫出文篇,是非常放鬆專注進入內觀,所以我在寫幾乎長文都是我進入內觀的狀態,會沒有時間跟空間感,完全專注,有其他事情要忙的話無法專注內觀。
整理了一些可以提供同為創作者的各位一個可以來參考的地方(⁠*⁠´⁠ω⁠`⁠*⁠)
Thumbnail
寫作,已經變成我的日常(興趣?),以往最愛看的小說,已經排在它的後面去。曾經每天登錄的手遊,自從我寫文章的時間都不夠用時,就被我捨棄了。
每天持續的書寫,是給自己的一個任務、一種生活記錄,是將自己的所學的內化及輸出。 隨著自我探索及生活重心的轉變,發現以前讓自己有所感悟的書籍、自我成長的影片已經不再受用、也不再那麼的有共鳴,不是因為厭煩或別人的創作沒有新意。 而是那些道理自己都懂了,不再會因為那些情緒或問題困擾了。但也因為這樣讓自
Thumbnail
腦袋很多想法,想要好好寫出來梳理清楚,我卻突然什麼都擠不出來。看著空白的速寫本,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下筆才好,會不會被我畫壞?畫得出來嗎?我到底想畫些什麼?想要畫出超厲害的東西,所以該畫什麼好?來不及了吧?完全沒有想法啊怎麼辦?   腦袋大概超載了,臨時在晚餐前畫個小圖 ─ 笨笨的人,一張桌子
Thumbnail
那個時候,全然接納了我、包容了我的,就是文字與書本的世界。只要翻開書,我就會忘記現實世界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