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每天十點開筆,午餐時間小休一下,寫到下午三點半左右就停筆。一週寫七天,如果遇到當天要演講或外出,我會提早起來寫,可能寫個五到八百字才出門。我一天寫一千多字,絕不超過兩千,即使寫到下午有時真的寫得很順手,字數到了我依然會停止。我會跑到沙發上躺一下,把還沒寫的東西在腦中過一遍,然後就出門去運動。
...
當時我每天晚上都好想趕快上床睡覺,因為這樣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可以寫小說,但即使是這麼酣暢的寫作狀態,我一天絕對不讓自己寫超過兩千字。
如此這般,寫了八個多月,完成了這本書。
那一次的經驗,讓我澈底體會到小說是節制的藝術,無論腦中思緒多洶湧,無論靈感或想像多澎湃,你就是得節制。為了讓整本書維持在一種可以長期發力的狀態,絕不能一次就把靈感跟力氣用盡,得讓所有能量蓄積在體內,一點一點持續發散。我想讓小說裡維持著一股氣,連讀者都可以感受到那種凝聚力,使得讀的人也聚精會神,沉入小說裡。
...
我總是告訴自己,寫小說不是為了讓我們在寫的時候感覺自己好棒好有才,也不是為了讓我們在寫不順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差好弱好笨,實際上一本小說的誕生,往往也是重新面對自我,並且是更成為自己的過程,只是我們會將這個過程凝煉成一部小說。
書寫長篇小說基本上就是一種修練。
—陳雪《寫作課》
一開始,我其實沒有很喜歡〈寫作課〉的風格,我原本期待它是一本很精準、有力的工具書,能用一些簡短的概念,道出寫作的核心觀念,不過它卻是陳雪一邊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一邊從故事裡汲取出道理。一開始,我覺得讀起來沒什麼記憶點,不夠有效地翻轉我的想法。
但後來,我發覺這本書雖然不是我「喜歡」的,但大概會是我「需要」的。
我喜歡的作品通常帶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表現形式浮誇,急著要讓全世界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然而陳雪在《寫作課》裡的風格卻完全相反。我不知道陳雪是否因為《寫作課》是一本工具書,而調整了她的風格,我沒讀過陳雪的小說作品,沒辦法比較。不過,單就陳雪在《寫作課》裡的文字來說,她的風格給我的感受是平淡、耐讀。
這本書沒有太多高潮起伏的爆點,並不是吃了幾口就讓人瞪大眼睛、大聲讚嘆的驚人之作,但因為文字容易下嚥,幾乎不需要停頓下來重新理解,所以會不知不覺地一直翻頁、一直看下去。《寫作課》的文字帶著細微的味道,不會太膩,也很耐嚼,讀者很容易不小心就把整篇文字都吃完。它本該是本工具書,讀起來卻滑順地像本小說,章節之間並沒有因為不同主題而產生太強烈的斷裂感,而是能一氣呵成地讀過去。
我想這本書能讓人有這種感覺,應該也是從她的創作方法反映出來的。我猜她在寫這本書時,也保持著「長期發力」的狀態,讓作品蘊含著一股長長的氣,讓人讀起來不會感到油膩,而是順暢的讓意識隨著文字行走。
雖然我喜歡誇張、華麗、瞬間的爆發,不喜歡細水長流與平淡,但是如果沒有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耐心地為自己的寫作能力打底,也沒有足夠的底蘊,爆發出什麼有趣的創作。
從陳雪的文字中,可以感覺出她是一位很努力、很有耐心的人。我覺得這是我能從她身上學習的事情。
許多我很喜歡的西方流行樂的創作者,都是花上半年、一年、甚至數年的時間,最後才產出一張專輯,專輯裡頂多十來首歌。以前我完全不能理解,花這麼長的時間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創作者又是如何長時間維持創作能量。
看完陳雪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揭開了不少內心的疑惑。
我完全理解她在說什麼,也覺得要保持在那種狀態中,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