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40)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40)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前面剛一開始就講了,「心一境性」是現在人比較少有的習慣,大家都習慣了打妄想,想一大堆,然後會同時做好幾件事情。不可以這樣子。

你念佛就念佛,聽經就聽經,不要念佛又聽經,聽經又念佛。你要工作就去工作,像出坡掃地不需要動腦筋的,你配合念佛沒關係,但如果要動腦筋的,你就專心去思考工作。

這個就是三摩地的特點,當你有「善緣心,心一境性」的時候,漸漸就能夠入定成就止。就是說,你心的波動慢慢就會降低下來,慢慢變得跟鏡子一樣。

在這種像鏡子一樣的心當中,你再去思惟修觀,修毗婆舍那的觀,就會在你心中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這個操作我們隨後會帶大家去操作一次,感受一下。

有了善緣心,又能夠成就心一境性,這時候就可以成就兩種功德,第一個「心極清晰,具力明分」,第二個「專注所緣,具有住分」。

一個跟定相應的心,它要同時具足兩種功德。第一個心極為清晰,而且具足力量的明分,明分就是明瞭分,就是說這個所緣境在你心中要很清楚分明地顯現。

比如說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如果是出聲念,就是心念口誦耳聽,像印光大師說的那樣:嘴巴念,耳朵聽回去,印在心中。這就是一個取相的過程,取這個聲音的相。如果是默念,心中佛號的聲音就是你的所緣境。

不論你的所緣境是什麼,都要很清晰,而且要有力量。

有力量就是說你有執持力,不能像老人家,手沒有力量,拿個杯子都是顫巍巍的。而是像年輕人一樣的心,緊緊的,當然是專注了,而且要放鬆。放鬆又專注有力地去執持你的所緣境,這叫「具力」。

當然我們講過,你嘴巴出聲念的佛號一定比你心中默念的佛號要清晰,心中的清晰度可能只有五六成、六七成,沒關係,就住在這個五六成或者六七成的清晰度當中就好了。

各位一定要瞭解,這個很重要。不要硬坳——我覺得內心佛號不清楚,我就是要讓它很清楚,然後用力。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請師父開示:打坐念佛,佛號快慢有要求嗎? 師父答:打坐念佛,佛號快慢其實就看你自己的情況,你在念的時候能夠保持專注而放鬆,就是最好的速度。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請師父開示:打坐念佛,佛號快慢有要求嗎? 師父答:打坐念佛,佛號快慢其實就看你自己的情況,你在念的時候能夠保持專注而放鬆,就是最好的速度。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諸佛菩薩降凡塵,隨緣渡化現禪機; 山青水綠依舊在,靈光不昧復本來。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全身放鬆。 靜靜的聆聽生命的呼喊!   人世塵勞,憂苦身心,進入佛門,塵緣放下,聽一曲佛門妙音,飲一首般若妙酒,醉了吧!心如虛空,一念不起!   今逢三曹普渡,幸得明師一指,點破了,六萬年的烏雲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諸佛菩薩降凡塵,隨緣渡化現禪機; 山青水綠依舊在,靈光不昧復本來。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全身放鬆。 靜靜的聆聽生命的呼喊!   人世塵勞,憂苦身心,進入佛門,塵緣放下,聽一曲佛門妙音,飲一首般若妙酒,醉了吧!心如虛空,一念不起!   今逢三曹普渡,幸得明師一指,點破了,六萬年的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