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2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家」是條必經的靈魂覺醒之路~~每個決策都是智慧累積的歷程》

💡小孩倚靠著父母學習長大,父母其實也在倚靠著小孩讓自己“真正”的長大,走向靈魂覺醒之路💡

Photo by Sneaky Elbow on Unsplash

Photo by Sneaky Elbow on Unsplash


最近幾位星二代的消息佔據新聞版面,有好的也有讓人心疼的,他們的故事讓我想起過去在印度認識的那位二十歲越南年輕男子Ngoc,Ngoc十幾歲就被家人送到印度唸書,上課總是有一搭沒一搭,校長常關心的叮嚀他要好好學習。他沒有強烈崇拜的上師,也對佛教哲學沒什麼熱情,我好奇的問他為什麼會來這邊學習?

 

 

「我媽覺得我在越南都不學好、不聽話,認為來這邊受到佛法的薰陶也許可以變得比較優秀。」他那雙靈活的雙眼盯著我說。

 

 

Ngoc的父母跟大部分人一樣,設想著孩子的未來擔心這顧慮那,心想如果讓他前往印度求學好成為一位博學多聞的佛教哲人,未來返回越南還可以幫助無數人了解佛法,廣施法財,這該有多好。

 

 

Ngoc班上確實有些人結訓後繼續上七年的高階佛教哲學課程,成為一位優秀的翻譯師或學者,但他心中完全沒這樣的企圖,總是能混就混,別人唸二年他要唸三年。清純洋溢的青年時期,就這樣被他「混」了過去。

 

 

看到這裡,你覺得Ngoc父母這個決定,真的有為孩子好嗎?在進一步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自己總是怎麼做決策的。

 

 

你內在決策的過濾器髒了嗎?

 

 

我們的決策多數源自於學習到的知識,這些知識來源包含父母、學校、書籍、網路或朋友的建議,甚至還有求神問卜。然而,那些搜集來幫助你決策的知識都是別人的經驗,當你在運用這些經驗時,總會進行篩選過濾,問題就是那個過濾器出了問題!

 

 

對於某些訊息你會感到認同、某些感到不認同,認同的,就繼續追下去;不認同的,眼睛或耳朵就會自動關閉。只是認同與不認同並不一定存在著公正與客觀,有一個狀況出現時總會顛覆這個認同,也就是跟情緒記憶有連結的時候。

 

 

比方說你決定要跳槽至另間公司前,一定會思考很多並詢問身邊親友,還會上網調查另一間公司的狀況,最後再去行天宮求個籤,這些資訊看似都是決定跳槽的影響因素。然而,如果你有情緒記憶的話,它一定會覆蓋上述那些資訊。

 

 

比方說你想換工作的關鍵因素,不完全是想進入一間更有發展更有前景的工作,而是迫不期待的想離開那個一直在你背後搞是非的同事,還有那個自以為是不聽建議的部門主管,這些職場上所遇到的人在你身上化為滿滿的情緒,這時新的工作機會就像浮萍般,渴望可以抓住它,帶你脫離苦海。

 

 

這時候的你,不在乎新公司的高離職率,甚至讓你忽略抽到那個的中平籤。一個充滿情緒的人就像過濾器的濾芯已被染污般,這決策也會是個被染污的決策,當然未來也不會如預期中美好。

 

 

為自己進行決策時往往會受到情緒因素干擾,更何況是為孩子做決策,這干擾的可能不只是情緒,還包括你自己未完成的夢或對孩子的期待。

 

 

當孩子執行你為他做的決策,他不一定會跟你真實吐露點點滴滴執行的過程,就像你小時候也不一定跟父母報告大小事一樣,甚至於,小孩自己根本也不知道執行後會發生什麼結果,畢竟就人生智慧來說,他可能還是不及於大人所擁有的。

 

 

以Ngoc的父母為例,他們當初面對這個淘氣不學好的孩子,心中湧現焦慮與不知所措,Ngoc叛逆的行為常讓他們憤怒以對,但事後卻又後悔不已,他們不斷地詢問周遭親友、拜訪大師們,試圖尋求教養孩子的方式。

 

 

大家看到的是一對疼愛孩子的父母,事實上他們搜集資訊的過程中,那個確認資訊的「打勾」也受到情緒記憶的影響,這個情緒記憶有兩個來源:(1)無法讓小孩變好的焦慮 (2)對佛教成功人士的美好想像。

 

 

他們的那個「打勾」來自於恐懼與夢想,所以認為Ngoc到異鄉不但可以脫離那群狐群狗黨,還可以讓擁有智慧的佛教學者們幫忙管管孩子,讓他改頭換面成為一位有智慧的人。

 

 

然而Ngoc內心卻有個父母所不知道的世界,他並不是討厭佛教哲學,甚至對佛教學者是帶著崇仰的眼神,但為什麼就不願意上課呢?因為乖乖來上課就代表「認同父母的安排。」這是一種情緒性反應,是一種對決策的被動式反彈。

 

 

因為當初他是被「硬」送來印度,一個人離開家鄉朋友來到這個生活環境不佳、陰天會沒熱水洗澡,衣服還要自己手洗的山上,沒有電影院、麥當勞、便利商店,最近的餐廳必須要搭一小時的公車才能到,狹小的山路還曾發生公車翻覆山谷的意外事件。才十多歲正處於叛逆期的他,怎麼咽得下這口氣。

 

 

看完Ngoc的故事,那句很多大人都會說的金句「我都是為你好」,真正的顯示其實是「我都是為『我想要的你』好」。

 

 

共同決策的火花效應

 

 

當你的決策中有著別人的未來時,那句金句很容易發生,尤其是在跟自己越親近的人的身上,因為我們慣於自己幫對方決定,而忽略其實是要跟他一起做決定。

 

 

假如Ngoc的父母重來一次,他們轉換單一決策模式,而改為共同決策模式,這結果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他們對Ngoc說的不會是「你不可以..」、「你應該…」,而是帶著Ngoc認識印度和佛教哲學,帶著孩子一起搜集能夠幫助他做決策的資料,這些資料不只是文字、圖片、影音,還包括曾有印度經驗的人,或是一起去印度旅遊認識新朋友,所以你的資料來源是五花八門具有創意的,只要Ngoc好奇的地方,就一起去尋找與討論。

 

 

這樣共同決策的方式是一種不分年齡限制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你和小孩一起進入這裡做了一個屬於未來的夢,過程中他得到了做決策的智慧,你也更了解小孩在想什麼,有沒有發現~這才是「家」的真實樣貌。

 

 

在房子下的這些血緣相連的人,為什麼這輩子會連結在一起,就是要從彼此相處之中學習什麼是自我、什麼是他人、什麼是愛。

 

 

這共同決策裡三大要素的「你、我、愛」,在進行過程中會產生集體的震動,每個人都有在自己的習性、思考模式中從可見資料裡找到答案,每個人的答案都會撞擊出一個可能原先沒有想到的方向。因此共同決策裡的每一個互動都影響著當事者的未來,並塑形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靈魂學習狀態。

 

 

賴聲川導演的暗戀桃花源便是源自於集體即興創作,這個集體即興創作跟共同決策有個異曲同工之妙,就是會打破獨自創作或獨自決策的侷限,並在靈魂與靈魂的撞擊中,激盪出生命的火花。

 

 

當父母與小孩的決策互動才用共同決策模式,就能跳脫出「應該與不應該」,而進入到共同成長的「家」的模式裡,誰說只有小孩需要倚靠父母長大呢~其實阿,父母也不斷地在跟孩子的互動中,學習讓自己長大的智慧,這便是「家」最珍貴的地方。

 

 

 

*******

《週日夜聊聊~~豐盛意識☀️自我覺察》

 ​

這次想聊的是

❤️從山道猴子看情緒勒索的地獄之路❤️

你一定聽過「情緒勒索」這四個字,甚至自己也曾親身經歷,明瞭那種不願意卻不得不從的酸楚。

 

所以這一堂課,我們一起來了解到底人在什麼樣的狀態會做出「情緒勒索」?事實上,我們自己也可能在無意中,對別人做出「情緒勒索」。​

事實上情緒勒索,就像個任性的孩子用不成熟的行為討愛,但這一切還是在「愛」裡。

 

這週日晚上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情緒勒索」,我們週日見❤️

 

 

❗️要參加線上「週日夜聊聊~~豐盛意識☀️自我覺察」者,請事前加入LINE群組。

👉LINE群組連結:https://line.me/ti/g/LFhEzSFDx9

👉時間:

 ​ 每週日晚上 20:00 ~ 21:30 Microsoft TEAMS會議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