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月一讀】精準提問—每個人都應該會的提問力

因為我需要進行幾次訪談,但在與組員腦力激盪的過程中發現我實在很不會問問題,要嘛問題沒有重心,要嘛根本就不知道在問什麼。程度大概比「你認為義大利麵要拌幾號混凝土」有過之而無不及。想當然爾這種問題怎麼可能獲得甚麼重要資訊?在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後,我借了這本書來看。

我簡單把內容分成三個部分—從問問題前的問題意識,到提問時的四個技術力,最後是不同領域間的應用心法。這篇文章會著重在前兩部分,第三部分交給有興趣的讀者再看書挖掘。這本書特別推薦常常需要深入訪談的對象閱讀,也許會在提問中發現不一樣的新大陸。本文閱讀時間約7分鐘。而在真正開始練習提問或應用之前,或許我們要先知道精準提問對我們而言為甚麼重要。


為什麼你該了解精準提問?

「如果你問了有深度的問題,就會得到有深度的答案。如果你問的是膚淺的問題,就會得到膚淺的答案;而如果你不問任何問題,那你也得不到任何答案。」—《你會問問題嗎?》

我們的學習都是從問問題開始,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是那樣。問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解答疑問;可以幫助我們與別人建立更好的關係;問問題甚至可以左右你的行動與觀點。但我們有問對問題嗎?我們問的真的是要解決的問題嗎?如果你曾經冒出過這些想法,建立你的問題意識可能會幫助你找到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問題。


問題意識是什麼?

問題意識(problematic)說來簡單,就是搞清楚你要問的到底是什麼,也就是問題的核心: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甚麼?

問問題前先建立問題意識

首先,我們要知道現象不等於問題,現象是解決不完的,我們要來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要來了解如何先蒐集所有現象及資訊,然後收斂,直到找對一針見血的問題。

用「還有呢?」做發散的水平思考

在第一階段,我們要先擴大問題的範圍,大量的蒐集關鍵字、想法、感到疑惑的、好奇的都寫出來,不斷追問「還有呢?」。不要害怕想法沒意義、零碎、混亂,重點是要有想法。如果腦筋真的還是一片空白,你可以使用5W1H(Why、What、Where、When、Who、How)來幫助你發想。

找到關鍵字與連結的脈絡思考

在大量的發想後,現在要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我們要從剛剛的思考中找到重要的關鍵字、資訊,發現其中關聯,最後將它們整合起來。形成問題。比如:這是誰的問題?誰最會受影響?你關心什麼事?為什麼你會關心等等。

這樣的構思就彷彿先見林再見樹,將整體包羅萬象的考量後,再抽絲剝繭,逐漸看清問題的真相。既然我們已經建立好問題意識,也準備好問題了,接下來就要看在提問過程中你可以運用哪些方法來幫助你獲得更寶貴的資訊,建立更深層的連結。

提問過程中的四種提問技術

在開始介紹四種技術前,要先認知到提問力的目的深入了解對方,因此應該要將重心放在對方身上,因此這四種力的前提都是對對方的專注聆聽及觀察思考用作者的話說,就是提問者只是綠葉,提問對象才是真正的花。


承轉力:用提問聊天建立信任

「我們的溝通有90%靠非語言訊息,其中又有38%的非語言溝通是靠著音調傳達,仔細傾聽,你可能在音調裡,比在文字裡聽到更多的訊息。」—《我想好好理解你》

承轉力的目的就是幫助彼此在不熟悉的狀況下快速建立連結與信任。你可以先以共同點開啟聊天,比如衣著、喜歡的食物等,在過程中同步對方的肢體語言或是復述最後幾個字。這些讓你跟對方看起來相似的行為會使對方更加信任你,願意再敞開心胸與你深入交談。

正向提問力:用問句決定思考方向

我們在對話過程中,很容易就會冒出一個為甚麼。

「我跟男朋友分手了。」

「為甚麼?」

這個對話看起來挺正常的,有什麼問題嗎?

答案就出在觀點。當我們問別人為甚麼時,實際上是把觀點聚焦在過去,同時有咎責或是不信任的意義存在。因此可以用更好的「如何」、「怎麼」來促使我們將觀點聚焦在未來與事情上。將上述的「為甚麼?」改成「那你接下來打算怎麼做?」透過提問,你能將朋友的思考從分手的原因引導至他接下來可以採取的行動。


重點力:用一句話找到重點

要找到對方談話中沒說出口的想法或者要整理談話的重點,首先要先建立起聆聽的意識。作者稱這種主動在對話中找出重要訊息的思維稱為「淘金思維」。他提供了三種淘金思維讓我們隨著情境轉換使用,分別是:

1.同理式聆聽做出肯定的回應,讓對方感到被重視。

2.理性式聆聽帶著確認提問,確認彼此理解的內容一致。我自己收到交辦任務後,都會再複述一次,確保我理解的沒有問題。這樣的好處是中途發現任何缺漏的部分都可以馬上提出與修正,不必再額外花費心力詢問。

3.總結式聆聽:在對話告一段落後,用自己的話統整做結論。這裡作者特別點出總結式聆聽並不是「濃縮」他人的話,而是抽絲剝繭找出其中意義與重點,為對話下個句點。


追問力:問出深藏的問題

父母交代你去菜市場買菜,你答應了。到了市場卻超級傻眼,琳瑯滿目的綠色葉子在父母的口中統稱「菜」,現在的狀況就是買盲盒,回去看跟父母的心電感應有沒有成功。

這種被交代了某件事情都應下,要行動或整理時才發現缺東漏西的狀況,是源自我們被動接受訊息,沒有主動思考,就不會有追問。除了增加自己的好奇心,更有意識的思考外,作者提供幾種方式讓我們可以在對話中找到追問的著力點,延續話題。比如有趣的訊息(趣點)、轉折的部分(轉點)、邏輯不連貫的地方(斷點)、太抽象的文字(雲點)或者較深層的,說不出口的不舒服(痛點)。這些都是可以抓住並發揮的部分。以上述例子來說,菜就是太抽象的文字,不過如果晚餐不是非得要吃,或許這是一個考驗父母與你默契的好機會。

我會怎麼運用提問力?

任何的提問都是從理解開始,理解自己要問甚麼,理解他人要說什麼。這讓我在面對問題時會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想知道什麼,是不是我必須注意的。我後來訪談同學前先建立自己的問題意識,問自己這個問題到底想了解甚麼訊息,要解決什麼問題,列出所有我認為真正重要的問題後,訪談過程我先運用追問力,引導他說出沒有說出口的難點,再利用重點力結合我腦中的畫面形容、總結給他聽。印象深刻的是他驚喜的聲音與笑容,那種感覺就像是他在世上找到了知音。最後使用正向提問力作結,為這個訪談話下一個很不錯的句點。

書中最後啟發我的一句話是:「有時候瞭解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只要轉換角度思考,問題不一定是問題。」。在這本書前半部學了很多理解問題的問題意識及實際使用的四種技術力與場景,再最後又回過頭思考也許一開始要解決的問題根本就不存在,對我著實震撼。

本篇文章很多部分是我自己舉例,如果不是非常貼合情境,或是你覺得有更好的例子可以使用都很歡迎跟我分享!如果有特別打動你的地方也非常歡迎告訴我。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圖書管理員,祝你好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