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日(2024年8月中旬)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在一場於史丹佛(Stanford)大學的演講引起了各界關注,其中有許多讓人可以深入探討的議題。
但今日,我只針對遠距工作這個主題來跟大家談談。
首先,為什麼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在這場史丹佛(Stanford)大學有關遠距工作的一席話,引起各方討論呢?
在這場演講中,有人問施密特為什麼Google會失去AI的領先地位,拱手讓給OpenAI 和 Anthropic呢?
施密特將原因歸責於Google過於講求工作生活平衡、讓大部分員工進行遠距工作,並且直言只讓員工進辦公室1天無法與新創公司競爭。同時還跟學生說,如果你們大學畢業創業後,要跟其他企業競爭,就不要允許讓員工遠距工作。
遠距工作真的會讓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削弱嗎?
我先來說說,遠距工作的源頭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
遠距工作的概念起源,其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源頭或者指定是哪一年,應該說它是逐步成形的。
我們只能說遠距工作這個概念的進程有明顯前進且讓大家開始想嘗試的時間點,大概落在1970年代左右。
由於1970年代石油能源危機發生,曾在美國NASA工作的杰克·尼爾斯(Jack Nilles)在1976年他出版的書籍「The Telecommunications-Transportation Tradeoff」一書中,提出了遠距工作的可能性及其對交通和通信的影響。這本書被認為是遠距工作領域的重要理論基礎。
可是話說回來,為什麼石油能源危機會推動及影響遠距工作這個概念的進程呢?
由於石油價格飆升,許多國家和企業都相當憂心石油供應的不確定性,因此開始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減少能源消耗,來應對石油能源短缺及使成本降低。而遠距工作它確實能減少通勤成本,能降低水電等運營成本,再加上環保意識亦逐步抬頭,尤其當時技術已能支持這種作法,因此在當時才會被正視及提出。
杰克·尼爾斯後來離開NASA後,轉向學術和顧問領域,尤其在南加州大學(USC)進行與遠距工作有關的相關研究,而他的研究可說極具開創性,雖在當時並未被大量採行,但的確讓某些企業和城市開始在一些地點,嘗試進行遠端工作的試點推動。
那麼遠距工作會讓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削弱嗎?也就是,它對企業究竟好?還是不好呢?
其實,這並非是是非題,而是一道申論題。
一項制度本身就會有優點及缺點,不可能執行下去就全部都只有好處。
企業不能單純只為了提升員工職場環境或福利,就貿然推動遠距工作制度,這樣很容易讓遠距工作這個美意變成企業的噩夢。
施密特在史丹佛大學的一席話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主要是企業早就發現遠距工作的確為他們帶來當初沒有預期到的壞處,例如團體歸屬感下降、助長個人主義抬頭、工作績效沒有提升反而下降……等等。但因為員工都已習慣遠距上班的模式,而不願意配合調整,這讓許多企業開始回過頭檢討與修正遠距工作制度。
如果有企業正想要規劃遠距工作,如何讓遠距工作制度成功呢?
我認為,企業最先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員工逐步了解與熟悉遠距工作可能會形成的企業文化與氛圍,及員工應該要遵守的事項有哪些?尤其一旦啟動,企業所做出的任何承諾,就真的要說到做到,不能無故反悔,所以不得不謹慎思考。
也就是說,企業首先要做的不是規劃制度就執行,反而先要考慮如何形塑遠距工作的企業文化與氛圍。
在此目的下,建議可以先成立一個遠距工作推動團隊或者確定一個專責單位,由他們定期向員工說明遠距工作可能的模式或狀況,甚至推動的進度,只要是公司對於遠距工作的規劃與想法都可以逐步讓員工知道,使員工對遠距工作的認知在公司內部是有共識的,這樣才能避免屆時制度上路,員工認為的遠距工作就是單純在家上班,卻搞不清楚對應要負起的責任是哪些?企業必須了解,只要雙方認知有落差,就非常可能讓狀況失控而導致制度失敗,所以需要事先形塑遠距工作所可能帶來的企業文化與氛圍。
以上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來思考,那麼如果今天你是一位員工,對於遠距工作你又要做甚麼準備呢?
就我的觀點看來,遠距工作這種上班模式已是一種不會回頭的趨勢,所以我們反而要問的是自己應該要先具備甚麼認知與能力?
為什麼我說遠距工作已無法回頭呢?
因為,身處在多變的這個時代,新的技術與概念不斷推出,例如元宇宙、AI、機器人科技等等,難保還有一些我們無法想像的因素,1970年代是石油能源危機,2020年代則是新冠肺炎這類全球性疾病,讓我們被迫留在家,而不得不啟動遠距上班的狀況。
既然是無可避免的趨勢,那麼,我們自己應該要做甚麼準備或具備甚麼能力,才能應對這樣的上班模式呢?
1.認知對頻:即,與任職企業在遠距上班的認知上要一致。每家企業文化不同,所規劃出的遠距上班制度或多或少都不同,要求我們承擔的責任與交付的成果也一定不同。因此,對於遠距上班的認知,絕對要與公司對頻。尤其,這幾年執行遠距上班後發生的好處與壞處,企業大概都已能掌握,也多少有些應對的措施逐步成形或執行,透過制度不斷的修改,公司一定能找到他們想要的遠距上班模式,而你只要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接受就配合,不接受就找下一家與你認知對頻的公司,上班起來也才不會覺得委屈。
2.成果導向:做好你的工作將會是以最終成果判定績效的心理準備,也就是以成果論英雄。坦白說,遠距上班就一定會讓你的工作壓力減少嗎?答案是不一定。相反地,公司主管與你無法面對面共事,他絕對不會去要求過程,因為這只是為難他自己,他只會針對你提交的成果來檢視你的工作績效,因此,為了達成設定的成果目標,你的工時不一定減少,甚至可能增加,壓力也就不一定減少。所以對於遠距工作千萬別抱持太美好的想像,反而讓自己無法調適。
3.溝通能力:因為遠距工作,有些企業或許是一週進公司1~2天、其他時間在家上班;有些企業可能全面遠距工作,只在年度或重大時間點才要求進公司。無論何種模式,還是需要溝通,包括同事間的合作、與主管確認工作任務、各項會議、簡報、成果展示,或主管領導、指導部屬、績效面談、對外取得客戶訂單等等,但是因為不同於以往的面對面溝通模式,溝通難度提高,也就更需要提升溝通能力來因應不同溝通工具的溝通模式。
4.工具使用能力:遠距上班勢必需要使用一些網路、通訊軟體或設備等工具,這些工具的使用能力,當然就變得非常重要。那麼自己需要哪些工具使用能力呢?目前的趨勢主要著眼在例如雲端使用、線上會議軟體、通訊軟體、檔案協作功能操作與管理等等都是你必須學習的。另外,如果面試時,公司簡介中或面試官告知公司有遠距工作模式,就可趁機詢問公司是利用哪些與遠距工作有關的軟體或工具?總之,先自問看看自己會哪幾種?不足的,就請現在開始自我學習,跟上趨勢潮流,以免被淘汰。
最後,還有一點小叮嚀,其實台灣對於遠距工作適用的法規,目前並未有完整的規範與配套,端看企業如何規定,所以當你所處的這家企業有遠距工作制度時,那麼你就要多多去留意針對遠距工作,他們在工時上如何認定?請假制度的規定如何?上班打卡的規定又是如何?……等等,以免影響自己的權益喔!
當然,如果你的公司在相關規定上都符合法規,甚至優於法規,那麼多多配合公司、該回去辦公室的時候就回去報到露臉一下又何妨,也可以避免讓公司回過頭去思考取消遠距上班制度,那就得不償失了。
以上觀點,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