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我們真的是為了對方好,還是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焦慮?

最近和朋友G聊天,她正經歷職涯的變動,並分享了自己的煩惱:

由於對原本的工作感到不滿,G決定辭職創業。雖然創業是她的選擇,但面對未知的未來,她難免感到焦慮。於是,G將這些情緒向她的男朋友傾訴。

她的男朋友同樣也是創業者,聽完後給了她一連串的建議,比如自己當初是如何走過來的,還問她下一步的計劃,並提出質疑:「妳想這麼做,有考慮過市場嗎?」、「妳認為誰會想要妳的產品?」、「妳感到焦慮,代表妳考慮得不夠周全!」、「如果妳已經想清楚了,就不會感到焦慮!」

這些話讓G感到非常委屈。她本來只是想分享自己的不安,渴望獲得伴侶的認同和安慰,卻在對方的回應中感到更加不安,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

最後,當G把她的感受告訴男朋友時,男朋友回應讓她無法反駁,卻有感到有些心寒:「我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關心妳,希望能藉由這些刺激讓妳找到解決焦慮的方法,一般人我才懶得管呢!如果妳覺得我說的沒用,那就按妳自己的想法去做吧!」

在繼續討論之前,我想先插一句題外話,就是我認為那句「那就按妳自己的想法去做吧!」真的是關係破壞者。

當你在一連串的討論後說出這句話,對方可能會覺得你在經歷了一番爭論或意見分歧後,表現出一種放棄溝通的態度。這不僅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消極與不耐煩,甚至會進一步讓對方覺得你在暗示他的想法是錯誤或不成熟的,從而削弱他的自信和決策信心。

由於朋友G遭遇的情況與我有一點類似,所以我很能同理她,為此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在經歷過的想法與學習。

急著給建議,反而更焦慮

我理解G的男友之所以說那些話,是出於對G的關心。因為他自己也經歷過類似的變動期,曾經有過相同的焦慮,所以他希望分享自己當初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

然而,我們必須釐清一個問題:這些話真的是為了對方好嗎?還是因為對方的焦慮讓我們感到不安,所以我們試圖用這些話迅速解決對方的焦慮,實際上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更好?

如果是後者,對方很容易感受到我們並不在意他的情緒,甚至覺得我們根本不願意理解他。這種上對下的態度會給人一種優越感,從而引發關係中的摩擦,甚至讓對方不再願意與我們分享內心感受。

舉個例子,當我們在工作中被老闆斥責,回家後向家人傾訴,結果家人的回應是:「下次就做得更好啊!我在你這個年紀時也是這樣……」(以下省略三百字)

此時,你可能會感到非常受傷,明明自己才是受委屈的人,為何最親近的人卻與外界的壓力聯手,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挫折感?這樣的經歷可能會讓你再也不想與對方分享內心的苦惱。

那麼,作為親密關係中的一方,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根據我的體悟,有三個認知值得思考。

一、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解決方法自然也不一樣

當我們面對焦慮時,大多數人會有兩種反應:「戰」或「逃」。

對於選擇「戰」的人來說,他們會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有些人會通過不斷否定自己,用這種激將法來迫使自己面對並處理焦慮。在我看來,G的男友可能屬於這一類。

然而,「逃」並不意味著逃避問題,而是指在遭遇挫折的第一時間,選擇先處理自己的情緒,並不急於解決問題。當情緒穩定後,再回頭處理問題。我自己和朋友G就屬於這一類。

在「逃」的人眼中,「戰」的人把自己逼得太緊,給自己過大的壓力;而在「戰」的人眼中,「逃」的人顯得過於溫吞和迂迴,無法立即解決問題,甚至覺得他們只會在舒適圈自我安慰。

由於「戰」與「逃」的核心需求不同,解決焦慮的方法也自然不同。以朋友G為例,她可能需要的是在焦慮時得到鼓勵,讓她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然後從這些優勢延伸,看看還能做些什麼。而對G的男友來說,他可能需要的是一套明確的執行步驟,指導他如何按部就班地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必須理解「別人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不能拿自己的解決方法去套用在別人身上。也永遠不要忽視別人的抱怨,因為那可能是他人在向我們求救的訊號。

二、很多事情不是只有好壞二元,而是有彈性的

或許過去的教育,讓我以前很習慣把事情兩極分化。不是好就是壞、不是正義就是邪惡、不是成功就是失敗,直到長大後我才發現,這個世界除了兩個極端值之外,還有很多彈性的空間。

就拿成功為例,想要成功,並不是只有一種方法,而且也不是沒有成功就一定代表失敗。《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作者Amy C. Edmondson就曾在演講時說過,在這個時代,失敗比過去更難避免。因此,現代社會必備的生存策略之一,就是對失敗建立正確的認知,甚至有些成功就是必須經過失敗。

G的男友之所以急於提供建議,或許是因為他認為既然要創業,那就應該一心只想成功,而這條路就是單一的,是自己跌跌撞撞摸索出來的。所以他試圖把這條路提供給G,如果G不照著這條路走,那就等著失敗。

可是,我覺得有時候摸索的道路就像登山一樣,知道山頂在哪並嘗試攻頂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在過程中錯過了登山的美景,那不是有點可惜嗎?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山頂的景色更美,但是享受過程,不也是另一種美嗎?

所以,我認為很多事情都有彈性。這樣的思維讓我不會輕易批判別人的職涯選擇。我覺得,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與方法,並做出讓自己不會後悔的決定,才是最重要的。

三、讓對方親自體驗也是很重要的事,我們只需要讓對方知道我們在身旁

過去我曾聽到身邊有人說:「未來我一定要讓小孩學XX,否則將來會吃虧。」

當我聽到這樣的話,心裡總會反思:「如果小孩不願意學,強逼他真的對他有好處嗎?還是這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或者將孩子當作自己人生的延伸?」

或許正因為這樣的想法,讓我認為自己不適合生小孩,因為我覺得自己可能會對小孩過於放任。

但是,我覺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與其限制對方體驗的選項,不如讓其適性的摸索,身為親密關係要做的應該是引導、陪伴和支持。

這讓我想起一個深刻的經歷。在疫情期間遠端辦公時,我積累了不少壓力,無論是確診帶來的身體不適,還是整天關在家裡的鬱悶,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真的很焦慮。但因為不想讓家人擔心,我並沒有表達出這種情緒。

有一天,我爸送了一些生活物資到我家,在離開前他對我說:「如果工作上受到委屈,可以選擇辭職,不用擔心,爸爸媽媽都支持你!也不用擔心錢,家裡可以支援你!重點是你要開心!」

當時我給了他一個大擁抱,關上門時默默流下了眼淚。雖然他沒有觸及我心中最焦慮的部分,但我仍然非常感動,因為他讓我感受到,不論我做什麼,家人永遠在我身旁。

不論是職涯還是人生,當對方表達焦慮時,或許我們無法立即提供他需要的解決方法,但我們仍能成為那個願意支持、傾聽,並成為他人後盾的人。

畢竟,無論是「戰」還是「逃」,最重要的是彼此的理解與包容。我們應該做的是,是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被支持的,而不是強加自己的觀點或方法,這是我的體悟,也正是我還在學習的部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