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起身,往你要去的地方行進

你起身,往你要去的地方行進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前圖紙2023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起身,往你要去的地方行進〉2023-09-12


  一些時候,你深感疲倦。不知道是生活讓你疲憊,還是你讓生活疲憊。你依然用你熟悉的姿勢,坐在辦公椅上、或躺在自己的床。電腦螢幕、手機螢幕都和天花板一樣空白,雖然上面光亮斑斕。


  你並不確定自己正在工作還是偷閒,每天都必須滑足夠多的社群網站、必須被那些你不那麼想知道的新聞和迷因洗版。你的明天彷彿你的昨天、重複做著一樣的事情。雖然數字不一樣,至少日期的數字不一樣。



  一切似乎都不那麼有趣,你期待一件好事發生。就像一個虔誠的人等待救贖的鐘聲響起。童話故事教我們要去等待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我們像平常一樣行走時,她就躺在那裡、我們躺在那裡時,他會經過。


  固定的生活路徑給我們穩定感,但在悲傷與疲憊的時候,它更像是一個死亡螺旋。好事偶爾會自己發生,但更多時候,它不在這,你必須自己往該去的方向走。



  世界通常不會雪中送炭,但它喜歡錦上添花。只有支點與槓桿是不夠的,唯有行動,事情才會有改變。


  關掉冰箱的電,清理那些霜。丟掉垃圾與回收,把不好的狀態和洗衣籃一起清空。你一直都知道應該怎麼做,或者這麼說,這一刻沒有任何人能比你更加知道你應該怎麼做。



  「戦え!」像一個動漫主角那樣對自己說。前進。去把將要發生的事情,以你的方式書寫在大地。你認得你眼前的那片迷霧,撥開它。


  黎明來臨時,你會第一時間看見。






延伸閱讀:

〈難過時的你,以及終究被越過去的經歷〉

〈用不同的方式浪費時間〉

〈理智的囈語:關於所處世界的飛快但凝滯〉

〈最大靜摩擦力〉

〈戦え〉

〈海の向こう側〉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1會員
848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今,我們的電影市場上面最流行的,是那些能夠讓彩蛋考據學幾乎成為一門專業的超級英雄電影。而在那場演講的時代裡,彩蛋和故意設置的隱藏要素就已經是一種遊戲營銷的利器了。但對布萊恩而言,那就像「每月電池俱樂部」一樣,你只是讓顧客長途跋涉地穿過整個店舖來抵達他此行本來的目的而已。
  然而我們並不擁有薛西弗斯的命運。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沒有神會來懲罰我們、沒有一個超越性的神聖召喚,也沒有任何先天存在的規範需要我們去執行。在我們所處的世界裡面,我們必須要為自己創造目標、為自己創造獎勵與懲罰、我們要給自己需要執行的規範、需要抵達並實踐的召喚。
  以podcast為例,對比於過往的媒體(哪怕是過去的廣播),podcast的訊息密度通常更低。穿插與瀰漫其中的,是更多閒談性質與個人化的內容。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接收資訊、不僅僅將注意力聚焦在那段文字。我們聽見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內容的低資訊密度,反而讓它更具有親和感。
在這些安排之下,多數時候我們活在時鐘與日曆裡面。彷彿有一種常軌般的生活方式,督促我們每天按照既定的規律做特定的事情。不僅僅是學校的鐘聲或辦公室門口的打卡機,你最常吃的那間便當店、拿出手機時第一個開啟的app、回家後第一件做的事情,它們都讓你彷彿活在自動導航裡面,雖然流暢運作,卻時而清醒、時而恍惚。
  在社群媒體時代(尤其是TikTok時代)長大,剛成為青少年的孩子,她們幾乎不得不欣羨並嚮往成為抖音網紅。我們會在這些短影音上,看到非常多外貌順眼的孩子,她們學習那些展示樣貌與身體的動作、練習討好演算法的表情,搭配最俗濫與缺乏自身品味的洗腦音樂,去追求那或許能帶來名利、又或者稍縱即逝的關注眼光。
  就像許多曾經不想要當兵,卻在當過兵之後開始不停吹噓與美化當兵經驗的人一樣。他們將這種「我逃不掉,所以你們也別想逃」的負面想法套上了「公平」或「現實」的外衣,去將兵役時間較短或服替代役的人說成「不是真男人」來讓自己本來不喜歡的經歷轉化為一種榮譽的勳章。於是,他們成為了「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
  如今,我們的電影市場上面最流行的,是那些能夠讓彩蛋考據學幾乎成為一門專業的超級英雄電影。而在那場演講的時代裡,彩蛋和故意設置的隱藏要素就已經是一種遊戲營銷的利器了。但對布萊恩而言,那就像「每月電池俱樂部」一樣,你只是讓顧客長途跋涉地穿過整個店舖來抵達他此行本來的目的而已。
  然而我們並不擁有薛西弗斯的命運。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沒有神會來懲罰我們、沒有一個超越性的神聖召喚,也沒有任何先天存在的規範需要我們去執行。在我們所處的世界裡面,我們必須要為自己創造目標、為自己創造獎勵與懲罰、我們要給自己需要執行的規範、需要抵達並實踐的召喚。
  以podcast為例,對比於過往的媒體(哪怕是過去的廣播),podcast的訊息密度通常更低。穿插與瀰漫其中的,是更多閒談性質與個人化的內容。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接收資訊、不僅僅將注意力聚焦在那段文字。我們聽見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內容的低資訊密度,反而讓它更具有親和感。
在這些安排之下,多數時候我們活在時鐘與日曆裡面。彷彿有一種常軌般的生活方式,督促我們每天按照既定的規律做特定的事情。不僅僅是學校的鐘聲或辦公室門口的打卡機,你最常吃的那間便當店、拿出手機時第一個開啟的app、回家後第一件做的事情,它們都讓你彷彿活在自動導航裡面,雖然流暢運作,卻時而清醒、時而恍惚。
  在社群媒體時代(尤其是TikTok時代)長大,剛成為青少年的孩子,她們幾乎不得不欣羨並嚮往成為抖音網紅。我們會在這些短影音上,看到非常多外貌順眼的孩子,她們學習那些展示樣貌與身體的動作、練習討好演算法的表情,搭配最俗濫與缺乏自身品味的洗腦音樂,去追求那或許能帶來名利、又或者稍縱即逝的關注眼光。
  就像許多曾經不想要當兵,卻在當過兵之後開始不停吹噓與美化當兵經驗的人一樣。他們將這種「我逃不掉,所以你們也別想逃」的負面想法套上了「公平」或「現實」的外衣,去將兵役時間較短或服替代役的人說成「不是真男人」來讓自己本來不喜歡的經歷轉化為一種榮譽的勳章。於是,他們成為了「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