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的囈語:關於所處世界的飛快但凝滯

2024/04/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理智的囈語:關於所處世界的飛快但凝滯〉2024-04-10

 

  疫情爆發後的一段時間,一種時空凝滯的感覺開始被人們意識到。但其實即便是解封後的現在,或疫情爆發之前的世界。凝滯一直都存在。科技似乎在進步、經濟也有所發展,但一方面人們感覺自己的生活狀況並沒有相應地變得更好,另一方面,文化似乎也停滯了。

 

 

  去年的文章中我提過一件事情,2022年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九部是續集,唯一的例外是新的《蝙蝠俠》,不是續集,但仍是老IP新炒。2023年的情況稍微好一些,前三名分別是《芭比》、《超級瑪利歐兄弟電影版》和《奧本海默》。它們顯然都不是「續集」,但前兩者建立於世界級IP,第三名則是歷史故事。前十名中,只有《元素方城市》比較可以算是一個「新」的題材嘗試。

 

  我並不是要去說續作或IP改編就毫無創意,《奧本海默》也顯然不能理解為一部介紹或講解式的歷史模擬劇。但在資本運作「複製過去成功」的邏輯之下,我們的文化似乎更傾向原地打轉,翻箱倒櫃找出值得重製的舊衣。「創意」的條件十分嚴苛,你必須要能先給出能夠吸引夠多粉絲進場的說服力,如果不具備「皮克斯」或「諾蘭」那麼大的號召力,那要讓資金對你感興趣,最好能拿出大IP。

 

 

  社會變化得並非不快,潮流熱點隨時都在變動、新聞來來去去,有時是誰與誰的八卦、有時是國際關係的變動、有時是天災、有時是令人憤慨的社會新聞。VR、AI、元宇宙、區塊鏈、NFT……,科技好像一直推陳出新、一直在帶來改變。

 

  但我們的個人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陷入停滯,不再像過去世代的人那樣能直接感受到新技術發展對生活帶來的直接提升,改變很多,但好像都是虛幻的,不是「一次性塑膠」的那種虛幻,是只在視窗裡面,滑掉就再也看不見。

 

  我們只能感受到愈來愈多的資訊和愈來愈多的情緒,沒有讓你快速吃飽、快速發胖的「速食文化」,但現在的「短影音文化」用秒來計算,前一秒哭、後一秒笑,一整天下來,沒有任何東西進入胃袋。

 

 

  生命、支離破碎。

  人際關係、原子論式。

  資訊、後事實化。

  價值、上帝已死。

 

 

  我們知道這個社會有很多不對勁的地方。貧富差距、階級剝削、父權壓迫、青少年犯罪。我們嘗試行動,但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改變的可能性。努力本來就不會那麼快看到結果(這不是時代的鍋),但由於資訊來得太快,手遊、社群網站、各類App給了我們太多即時回饋,我們的認知更加失調。那些需要時間緩慢推進的狀態被我們蒼白急躁的意識直接判定為失敗。

 

  失去動力,冀望於某種不存在的救贖。並且,不再承認自己有這種冀望。焦躁、疲憊、焦躁又疲憊。就像《小丑:雙重瘋狂》預告片短短幾幕能讀出的說法:我們渴望意義,渴望成為給與意義與收穫意義的人,我們渴望一種願意對自己表示理解的聲音、眼光、言語,我們渴望有人和自己擁有相同程度的瘋狂。

 

  我們需要理智的聲音、需要與自己節奏波形相一致的囈語。我們需要邏輯通順、具有啟發性的夢話。我們需要安心、我們需要鼓舞、我們需要休息、我們需要理智的囈語。




延伸閱讀:

〈在我們的脆弱性裡待一下〉

〈陪伴〉

〈關於日常生活裡的一餐〉

〈海の向こう側〉



15會員
244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