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1|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雨林裡的時光膠囊:揭秘1000年前非洲精英的衣食品味

歷史上的人類,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呢?通常我們只能從文字資料與考古發現來追蹤。但是,因為植物的各部位並不易保存,所以要找到植物的遺存,真的很需要好運氣。


最近,由美國與奈及利亞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非洲古城伊爾伊費(Ile-Ife)的遺址挖出了小麥與棉花的遺存。


這些殘存的農作物來自於12-13世紀的地層,包括了66顆碳化棉花種子和86個種皮碎片,大約是在公元1162-1266年;另外還在14世紀的地層中找到48顆小麥穀粒,年代測定的結果是介於1294-1397年之間。


伊爾伊費位於撒哈拉貿易網路南端,建立於公元前1000-500年之間,是非洲重要的古城,為約魯巴文明(Yoruba)的搖籃,在約魯巴宗教認為伊爾伊費是世界被創造出來的地方。在中世紀的區域與長距離貿易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不只是約魯巴人的宗教與文化中心,現代的許多宗教儀式與傳統也以此為中心。


由於這些作物遺存的年代與撒哈拉貿易路線上的其他遺址的時間差不多或稍晚,這個發現意味著小麥與棉花很快就傳播到西非。


到底這兩種作物是否有在當地種植呢?研究團隊認為,小麥應該是進口的,因為伊爾伊費位於熱帶雨林區,氣候並不適合小麥這種溫帶作物生長;再加上,他們並沒有在遺址發現任何小麥加工的痕跡,也支持小麥並不在當地生長的說法。事實上,在現代的西非,小麥也只有在乾季夜間溫度較低時才能種植,而麵包小麥更是無法在奈及利亞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加上小麥發現得並不多,也支持小麥並不在本地生長的說法。


再者,在阿拉伯編年史上也提到,在各個撒哈拉貿易站點,小麥被視為稀有的外國食物,主要由菁英階層享用。


相對的,棉花的適應性比小麥要好,即使在伊爾伊費這麼濕熱的地方,有些棉花品種還是能生長。而且,考古發現的不只是棉花種子,還有種皮碎片,也顯示了棉花可能在當地種植。


另外,當地發現的棉花遺存,有些看起來像纖維加工後的廢棄物,也支持當地應該有棉花的生產與紡織活動。事實上,歷史上非洲也曾開發出草棉和樹棉等多年生棉花品種;而且當地一直都有紡織的傳統,這也為棉花的種植提供了更多動力。


而且,研究團隊在更晚的考古地層中也有發現棉花的種子,進一步顯示當地一直有在進行棉花的種植。


總而言之,古代非洲的伊爾伊費,有人種棉花、織布賣錢,有錢人花大錢從外地進口小麥用作食物。之前的考古發現,也在這裡發現了美麗的青銅雕像以及赤陶器,甚至還生產玻璃珠等。事實上,在12-15世紀,伊爾伊費還曾經建立過一個帝國喔!期待更多的發現,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中世紀非洲的文化!


參考文獻:


Logan, A. L., Chouin, G. L., Ogunfolakan, A. B., Lally, S., Kuma, D., Kuto, E., Bell, K., Rosenzweig, M. S., & Beldados, A. (2024). Early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wheat and cotton from medieval Ile-Ife, Nigeri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1(37), e2403256121. https://doi.org/10.1073/pnas.240325612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