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諮商圖鑑003. 獨處中導航

「請直行,然後在下一個路口右轉。繼續前行約500米,目的地就在您的左手邊。」「由於偏離原本路線,正在重新導航。請稍候片刻。」


「好,那最近都還好嗎?有沒有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

這是每次進到諮商室後坐下來,諮商師一定會先說的一句話。


我是一個本來就喜歡獨處、擁有獨立空間及距離來阻斷雷達過敏的情形的人。與朋友相處雖然愉快的時光很多,但也常常我感到疲憊。每次朋友聚會後,總是需要花大量時間獨自一人來充電,恢復精力。這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這種感受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所以妳覺得和朋友相處及獨處,對妳有什麼不一樣的影響嗎?」


#社交敏感的發電模式

我更喜歡獨處,並不是不喜歡與他人互動交流,而是因為與人相處必然會耗費極大的社交能量。每次聚會後,都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這讓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內向並非意味著害羞或不善交際,以用近期的流行方式來比喻:「我就是一個很E的I人」。從獨處中獲得能量,而不是從社交中獲得。這種特質讓我在與朋友相處時,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和思考。


#朋友的必須與必需

朋友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相互關係的存在。人際關係中我總是習慣性地成為照顧者,關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然而這種角色過於耗能,因為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這讓我開始思考,朋友對我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可有可無的存在,還是有其他更深層次的相互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朋友對我的意義其實是多方面的。一是他們成為我生活中的支持系統之一,當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時,他們總是會在我身邊;其二是,他們也是我成長和學習的重要來源,通過與他們的互動,我大量汲取人際關係的資源與數據,為了更好地、更以效率地理解和處理人際關係。


畢竟社交就是不段的學習、重組、模擬最後驗證,聽起來很不近人情,但「人情」又是什麼呢?


#我們都有預設的社交模式

「所以,妳是因為顧及我的狀態,所以會不停地調整話題方向和深度嗎?」

諮商師一臉恍然大悟地提問,笑了出來。

「因為在過程中,我也會擔心妳是不是還沒準備好,所以沒有將話題往下深入。」


長達好幾年的誤會,居然在最近一次諮商中道破。當我以為諮商師經常性地以近期情緒感受來開啟話題是要先讓我疏通時,沒想到是深怕我尚未準備好就進入深水區會產生極大的不適。

我發現自己下意識地會觀察他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說話態度、方式和內容。這種習慣讓我在與朋友和諮商師的互動中,總是處於一種觀察和調整的狀態。不僅是面對諮商師,我會觀察所有談話對象的狀態,來調整內容。而諮商師接收到的資訊,往往是我還沒準備好往深層內容談,所以他們會先以關心近況開頭,然後從中找到與我以前經驗相連的主題,再往深層探索。

一瞬間我意識到這種觀察和調整已是長久以來的習慣,為了在與人互動時,能夠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感受。當然這也讓我常感疲憊,因為總是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觀察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對於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這種情況,我只能說至少我先意識到我的預設程式了。


#誤解與調整

有趣的是,我在情緒上來的時候,會先抑制住才繼續說話,或許這讓諮商師誤以為我尚未準備好談更深的話題,而原來我們都彼此誤會了。為了避免這種誤解,諮商師提出了一個調整方式:之後可以每次約定一個主題來深入相談,這樣可以更有效地進行溝通和探索。

這種調整方式讓我在與諮商師的互動中,感到更加輕鬆和自在,我慢慢練習不再花費大量的精力來觀察和調整自己,而是更專注於談話的內容和深度。即使無法在短時間內立刻看出來有甚麼樣的改變,但我想這在諮商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共情自己的情緒和問題。


#重新為自己導航

通過自我反思,發現自己在與朋友和諮商師的互動中,存在著許多有趣的討論點,開始學會如何更好地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不再一味地照顧他人,而是學會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這種改變讓我在與朋友的相處中,感到更加輕鬆和自在,我不再無意識地大量消耗精力來觀察和調整自己的行為,而是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