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要用知識來幫助自己,而不是限定自己

在自媒體發達的現今,加上chatGTP 崛起,我們每分每秒可以接觸的「訊息」或是「知識」都是以海量計算的。而要在這種海量的訊息中,分辨何者是垃圾訊息?何者是有用的知識?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未來的AI世代,如果還要從中又分辨出,哪些是「偽」知識或是「偽造的」知識?那就更是難上加難。

 

由於自媒體的興盛,平台的演算法成了背後看不見的那雙手。我們經常聽見,要做怎樣的「主題」?要下怎樣的「標題」?要做怎樣「時長」的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可想而知,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洗腦」了。

 

製造「焦慮」的標題很難不成為背後那雙手的目標對象。因為,我們的大腦對於「焦慮」的訊號引爆是「反射反應」,也就是不需要經過思考,確保我們能用最快的速度去反應危險訊號,來增加生存率。這是從遠古時代,用基因留存下來的生存技能。

 

製造「短」影片,進而增加曝光頻率,去達成平台所謂的「效率」績效。雖然這符合我們現代人追求「高效率」,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看了最多的東西,但對我們的大腦卻有著看不到的負面影響,包括犧牲思考力、學習力與記憶力等等。

 

由於大腦神經迴路與功能區域的不同,不經常使用的那個部分會被漸漸地弱化。而經常使用的那個部分,則是會被強化。

 

我們會漸漸地「失去耐心」「思維跳躍」「注意力不集中」「資訊超載」「焦慮增加」「壓力增加」。因為有心人士,在開啟我們大腦這些方面的壓力賀爾蒙和神經迴路。

 

我們會漸漸弱化我們的思考力與記憶力,因為我們認為「答案」 一查就有,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記憶。

 

而「耐心」,更因為專注力的不足,讓我們更不容易,也更不願意「花時間 =  浪費時間」去思考與建立長期關係。這體現在,我們往往很容易放棄需要長期經營才能看到成果的事情,而去選擇別人所謂的「用最少的時間」「用最少的步驟」來作為自己的首選,而不是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最優解決方法。

 

要用知識來幫助自己,而不是限定自己,在我們了解背後世界的運作方式之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