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給40歲的嶄新開始》讀後感

raw-image

「我在四十歲時,立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我的人生巔峰在七十歲』」第一眼看見這樣的宣誓,不禁讓人驚嘆。那是多麼豪氣干雲的自我期許,那又是多麼精彩的自我認同,而真正撞擊著內心的,乃在於對於自我的期盼,也是在七十歲時,仍能活躍在第一線,仍能付出自己的棉薄之力。也因此看見《給40歲的嶄新開始》這本書時,不禁眼睛一亮。

其實過去便曾經閱讀過這本書的作者松浦彌太郎的著作《旅行的所在》,那獨樹一格的思維與想法,每每能夠激發更多的想像。若實際去嘗試,更能夠撞擊出更多的可能,關於人生,也關於自己。於是乎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那就像是對自己在跨入一般所謂中年的人生階段,送給自己的禮物,也是對於自己的深切期許。

可是,想當然爾,如何讓這樣的期許能夠落實,如何能讓自己創造另一波的人生顛峰,那絕非不僅是心中單純的發想就能夠實踐,而是得要一步一步身體力行,才有機會去達成這樣的想望。作者一開頭便提及,首先當然得更用心地照顧好自己,畢竟要克服身體與心理的衰老,那就得要做出相對應的調整。這所謂的調整,不是一種抗拒,而是在接受的過程中,重新思維人生的定位。誠如第一句話所說的,若將七十歲定為人生的顛峰,那麼此刻的自己,正是得要積極努力向上。相反地若一如過往的想法,認為四十歲才是人生的顛峰,那麼準備下坡的心態,不免消極,甚至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失意與落寞。

作者針對此提出一個不由得讓人誠心佩服的論述,著實發人深省。其借用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概念來談人生,亦即四十歲以前,人都是為了變成毛蟲而努力。從蟲卵孵化到四十歲當可長成一隻非常大隻的毛毛蟲,可是那不過是「毛蟲時期的結果」,接續當要面對蛹化的蛻變。亦即我們應該試著在四十歲的階段,暫時停下腳步,那是為了拋卻毛蟲的形體,轉化為蛹,更在破蛹而出時,以蝴蝶的形體來迎向全新的開始。若以此一觀點來看,當會發現如果執著於毛蟲的想法,那麼四十歲確實是一個高峰,然則若以整個昆蟲「完全變態」的概念來思維,那麼四十歲其實正是蝴蝶時期的起步。因此,若能涵融四十歲以前在毛蟲時期所累積的經驗與能力,而在化蛹成蝶後,以新的態度甚至是初學者的態度積極地來面對人生,那麼當能想像七十歲的顛峰並非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虛幻。

這裡頭所說的重點,當是回到初學者的積極心態。因為四十歲往往容易掉入一個自以為是的框架之中,彷彿自己在面對人生時,早已經歷了種種,甚至有人生不過如此之嘆。殊不知,那樣的思維正是阻礙自己前行的最大絆腳石。如何找回閃閃發亮的一年級新生的態度,那是持續求知,也是仍然對於未知世界敞開大門的心態。也因此作者特別提醒著,得要試著檢視自己,拋卻將會阻礙我們下決心的想法,而這當可先由平常我們無意間說出口的一些話語著手。誠如書中所寫的:「無傷大雅的言辭,有時候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侵蝕自我的咒語。」

什麼樣的話語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傷害呢?第一句話是「我不做這種事」,那像是自己阻斷了所有的可能,連嘗試的意願都在話說出口的當下被戕害。可想而知,那確實是自我設限的思維與表現。第二句話是「抱歉我不知道」,其實這與第一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者或許強調著行為的枷鎖,後者則是反映學習的漠然。在說出我不知道的瞬間,往往就像是拉下了通往新世界的鐵門,斬斷了學習的機會。試問沒有新的刺激、新的學習,要如何能渴望新的樣貌與心境。第三句話是「人生就是這麼回事啊!我現在這樣就滿足了。」其實滿足與否,也許正是考驗人心的一個關鍵。知足是我們所歌頌的價值,然則如何去拿捏知足與渴望之間的平衡點,那正是人生智慧的考驗,而這裡頭的關鍵正是時時省視自我與觀照自我。

於是乎,作者提醒著不妨試著製作個人的年表,那不僅讓我們得以回頭看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做過的事,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能夠鼓起勇氣坦誠地面對自己。回首的過程,「事」是一個思維的重點,「物」同樣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選項。活到著樣的年紀,此刻的自己擁有什麼、在乎什麼,那往往都可以在回頭不斷檢視的過程中,越發明晰。當然別要忘了,在過程中,面對自己做到的事情,得要大方地讚美自己。而面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或許可以用稍微輕鬆的態度面對,毋須嚴苛的指責。

回望,是一種檢視,看看自己所有的珍寶,以便揀選重要的物品,收拾行囊踏上接續的人生旅程。是故,有回望當然還有前瞻,作者鼓勵大家在製作完「過去年表」之後,還可以試著做「未來年表」。書中提及:

概略地來看未來的三十年,不妨想像四十歲到四十九歲相當於播種時期,五十到五十九歲是灌溉成長期,六十歲到六十九歲歡呼收成,最後迎向豐饒的七十歲。然後過了七十歲,手上的農作物已經完全精製研磨,正是分享給大家的最好時機。

若說製作「過去年表」得以審視過往的種種,認真地回看個人的歷史,並且從中挖掘出自己所擁有的許多寶物。那麼製作「未來年表」就是透過描繪尚未發生的故事,思考與省思什麼是自己人生最在意也最珍貴的寶物。而年表的製作,都得不斷地回到自身,不斷地反問自己「對自己而言什麼是幸福」,而這正是引領人生向前的標的。

延續著這樣的概念,作者接著以「高度」與「氣度」探討人生追求的調整。其提醒著四十歲以前或許會將力氣放在往高處發展,那麼四十歲以後,重點不妨放在氣度的培養。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質感與智慧」。要學到這兩項,作者如是提醒著:

首先必須以坦率的態度面對所有事物。宛如孩童般有顆透明的心,純粹地感動、純粹地感到訝異、純粹地感到開心。如此一來,慢慢就有能力分辨出什麼才是有質感的好東西。萬事萬物都肯定有一、兩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只要以一顆坦率的心看待,一定看得到事物的優點,然後以此為契機,去讀一本書,或是去聽取他人的經驗,或是當場啟程前往某處,讓自己更深入地探索學習,長久下來氣度就會增長。

這會兒,自然地想到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談及的人生三變,從駱駝、獅子到嬰孩。那所謂的赤子之心,不也符合作者所談的概念。純粹地感動、純粹地感到訝異、純粹地感到開心,這對於孩童來說是多麼自然而然的行止,可往往在飽經世故的大人身上,卻未必如願,那關鍵正是「坦率」。可還記得製作過去年表中,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目的就是鼓起勇氣坦誠地面對自己。當能夠跨越這道自我認同的鴻溝,當能敞開心扉地接納自己,那麼面對外在也就少了些框架,多了些自在,而坦率也就不再遙不可及。若能如此,必能找回失落已久的純真,重溫關於純粹的美好,不論是快樂、感動抑或者訝異。而這一切當能醞釀出,關於活著的一種熱情。而不論是在知識的探索、人生經驗的追尋或是生命質地的培養,都得仰賴這樣的熱情作為最有力的後盾。

最後一個部分作者不忘提醒,關於「施」與「受」的議題。書中談及四十歲的人生,應該思考對於他人或社會,今後自己能夠付出的為何。有趣的是,善解人意的作者,還不忘特別加註一段:「要是覺得說『付出』太沈重,不妨想成是『體貼對待自己以外的世上一切事物』」這「體貼」兩字,用得恰到好處,更精妙地傳達著「付出」的精髓。那並非一味地著眼於自己能夠付出什麼,而是回歸到內心的想望與感受。

年輕時所承接的「受」,這會兒轉化為「施」,那絕非狹隘地站在物質的角度、或者偏頗地陷入提攜的概念,而是回到一種能夠涵融不同立場的體貼。饒富趣味的是,表面上那像是一種付出,可是若實際去感受那樣的氛圍,當能明顯地感受到,「施」的同時,「受」也隨之發生。因為心靈的能量就在那相互體貼的過程中,交流著、溫潤著。

人生啊!人生,當跨越四十歲的門檻之後,也許有人視為「老化」的開始,然則作者卻以「陳年」的概念取而代之。意念的轉化,精彩地刻畫出這本書的內涵。也許每個人對於人生都有不同的觀感,就看站在什麼樣的立場。四十歲,可以是顛峰之後的下坡路段,也可以是轉折之後的另一段上坡。人生的顛峰,當可放得更遠,毛蟲與蝴蝶之喻在腦海中浮現,化蛹成蝶也許需要勇敢、可最重要的還是目標與承諾。人生啊!不妨試著從四十歲開啟另一個嶄新的開始!





延伸閱讀


關於化蛹成蝶這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