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假放得比較多,多了一些空白的時間讓我開始思考一些關於人生的不同想法,甚至一面也在思考要轉職重回學術界。雖然距離「最後的演講」至今已經超過15年,但是這基於Randy Pausch(蘭迪·鮑許)最後的演講而撰寫整理而成的《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令我深感啟發。
「重點不在於你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在於怎麼過你的人生。你如果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會自己實現。」《最後的演講,第245頁》
蘭迪鮑許是一位在卡內基美隆大學(CMU)任教的大學教授,但是他在46歲時被診斷出癌症,而且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的生命。他在2007年的九月發表了一場「最後的演講」,振奮人心、發人深省,後來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Jeffrey Zaslow基於演講的架構與採訪的內容,完成了《The Last Lecture》這本書。
時至今日,CMU仍然在網頁上放著蘭迪的故事,在2017年這場演講過後10年,也再次有了紀念性的活動來喚醒了世人對於這場演講的記憶。而鮑許教授也有一個個人網頁,紀錄了當時他最後時刻的生命。另外,我發現Youtube上面可以找得到有中文字幕的演講影片。感謝上傳者,讓中文世界的人也能一睹這場演講的風采。
不論是演講影片還是書本的內容,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來自於鮑許教授所傳達的對於看待人生的正向態度,我先看了書之後,才上網看影片,這位教授神采奕奕的模樣,真的讓人感覺不到已經剩下幾個月的壽命,而他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帶著笑容與歡樂的人,這一點真的讓人覺得很棒。
而在他所提供的人生忠告裡面,我自己歸納筆記了幾點重點:
關於這些正向的人生態度,書裡面鮑許教授也提供了很多真實的例子,以及他如何將這些正向的人生態度帶入到教學裡面的實例。而鮑許教授的態度,除了讓人覺得很有道理之外,也常常有讓人會心一笑的一面。
最近正好有在思考回學術界擔任教職的議題,而我在這本書中,也藉著鮑許教授多年的教學經驗所累積下來的智慧,接收到了不少啟發。
在書中,鮑許教授提到小時候的他經歷了美式足球的訓練,而他也在美式足球的訓練中,學習到了不少教育的理念,他甚至也會在大學裡面對大學生經常用美式足球的概念來比喻他想傳達的想法。
「現在常有人說要給孩子自信心,可是自信心不是你可以給他們的東西,而是必須由他們自己建立。葛拉翰教練從來不會和顏悅色。自信?他知道要教導孩子建立自信,實際上只有一種方法:交給他們一件他們做不到的任務,讓他們努力練習,直到做得到為止,然後不斷重複這項過程」 (《最後的演講》,第56頁)
裡面也有一個故事我也很喜歡,鮑許教授提到有一次比賽的時候,整隊打得很糟,一到了中場休息時間,整隊孩子衝去搶水喝,差點把水桶弄倒,讓教練大發雷霆,大罵他們比賽不好好努力,反而努力搶水,於是把水桶一提,將所有的水都倒在地上。
儘管這件事情放在今日的社會會變成一個具有爭議性的作法,很有可能教練會被投訴。尤其斷章取義來看的話,會覺得這位教練不適任。但是,當時教練其實有確實注意到上半場選手都有水喝,而且他也有確保幾位先發選手有足夠的水。那時爭先恐後的搶水,只是一群孩子的魯莽行動。但鮑許教授說,那次的經驗讓他難以忘記,也讓他深刻的反省自己怎麼可以喝水比打球還積極,而在教練指導下練習美式足球所學到的經驗,對他的人生確實受用無窮。
如果是我的話,我也好想傳達我在練舞、練拳當中學到的經驗,就像鮑許教授所說,他不可能進入國家隊打美式足球,而我儘管也不是體育國手,但是從體育訓練中,還是學到了很多珍貴的人生道理,不論是團隊合作、責任感、堅持的心、努力的價值等等都包含在內。
書中還有一個概念也讓我很有啟發,也跟我原本所想的不太一樣。鮑許教授說,雖然老師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很重要,但是他覺得更重要的目標是協助學生學會自我評估。而這也源自於美式足球給他的想法。
教師能夠交給學生最有用的東西,就是幫助他們更懂得自我反思。正如葛拉翰教練所教我的,我們唯一能夠改善自己的方式,就是真正發展出評估自我的能力。《最後的演講》,第133頁。
也許就像跆拳道的訓練一樣,練到黑帶之後,也已經代表發展出了可以自主訓練能力,應該要能夠評估自己的強項與弱項,並且試著去補足自己比較弱的部分。
結合在課程裡面,鮑許教授也進行了不少團體作業,並且設計出了讓同儕互評的方法,最後,他也會將同儕互評的統計結果呈現出來給修課同學看,讓同學們互相可以了解自己在同儕眼中的能力是什麼樣子。
書中鮑許教授也分享了他讓學生做團體作業的方法,很特別的是,他會在分組後的那堂課發講義跟學生們說明「團隊合作的訣竅」。感覺非常老生常談,但是鮑許教授會一項一項的帶著同學們看過講義上的重點。他的訣竅包含幾點:
另外,他也會請同組的同學必須要坐在一起,而這些重要的基礎,就是他想要教給同學們團隊合作技巧。同時這也源自於美式足球的啟發,而這樣的基礎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我覺得鮑許教授也提供了很珍貴的,但是卻常常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被忽略的重點,就是基礎與基層。
「如果你得到收發室的工作,也應該為此感到高興。一旦開始上班之後,你必須要做的就是:把整理信件的工作做好。」《最後的演講》,第202頁。
書中強調,「絕對沒有哪一種工作會有失我們的身分」,工作本身並不會損及任何人的身分,而且假設連整理信件都不會(或不願意),那麼要拿什麼來證明自己能夠從事其他工作呢?
我想,基礎與基層的工作,就是在證明自己也有能夠把小事情處理好的能力。認真的把份內的事情處理好,強化它、優化它,等於也是證明了自己能夠再往下一個階段繼續努力。
鮑許教授在名校教書,針對畢業生,鮮少有公司主管抱怨學生的工作能力或技術,但是給學生的負面評語常常是太自以為是或是眼睛長在頭頂上。
我想,我大概也曾經是自以為是的大學生,但如今,距離大學畢也已經過了多年的洗禮,我也體認到要做好分內的事情以及保持謙虛是多麼的重要。就像踢跆拳時,同一個踢技,快速上手所踢出來的樣子,跟練了多年的拳所踢出來的樣子,儘管乍看之下相同,但呈現出來的質地是完全不同的,練久了之後,也漸漸開始能看出有沒有底子的踢腳了。
----
記
《最後的演講》繁體中文書出版於2008年,上網看了一下網路書店,這本書已經絕版,不見得買得到,我很幸運的在網路上買書的時候,選到了這本書作為贈品。也許這是一種命運的安排,讓我思考,也許今後的人生,可以作為一位大學教授,試著走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