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J042|機器學習的類推過程與你的人腦類推有什麼不同?

raw-image


「類推,是理解事物的原理後,應用在其他地方。」


「類推,是從兩件事物之間找出相似性,並根據其相似點展開推測。」


「類推的思考態度,去問:


01 這個現象背後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02 如何將這件事情在本質上與自己相互結合?


03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抽取出什麼樣的教訓?」


「擅長概念思考的人,也擅於將事物A抽出的本質,應用於事務B上。」


「比喻表現也是一種類推,因為豐富的解釋透過巧表比喻表達,複雜事物以肩擔方式比喻,都能鍛鍊概念化的能力。」


這段討論,節錄於日本作者村山昇[1]出版的"創造思考的技術:運用概念思考,重新定義自己的事業、產品、服務,並銷售出去"[2]的第87頁,


刺激我對「類推思考」的重新審視。


「類推 Analogy」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而類推中所依靠的相似性,其實就是我們深度思考後,


察覺到的某種「模式 Pattern」,


接著想要去應用到另一個情況上。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


「模式辨別 Pattern Recognition」其實是現在熱門的「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的前身。


只是早期的模式辨別技術,要先定義出模式,


接著再從數據中「辨認」這個模式。


這樣的做法有個缺點,就是能找到的模式,


超不出設計方法的人的想像空間。


而機器學習的技術蓬勃以後,


人們不再是去找特定的模式,


而是根據「下游任務 Downstream Task」想達到的目的,


定義好壞的標準,


接著就用一個「通用方法 General Methods」,


加上足夠的「計算 Computation」,


讓機器自己去找到數據中的模式,


而且是去找最適合達成下游任務的那種模式。


人在類推的過程,可以學習,人也是在找自己能理解的模式。


而機器在類推的過程,就是機器學習,機器也在找機器自己能理解的模式,然後把任務做好。


而「詮釋性 Interpretability」方面的研究,


則是人們試圖了解機器做任務找出的模式,


的一門研究方向,會非常有趣。


Reference

[1] https://globis.jp/person_articles/555/

[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698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