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4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這種結束關係的方式,比失戀還要讓人痛苦


你聽說過「斷崖式絕交」嗎?

 

明明看起來關係還不錯的兩個人,突然就有一個人單方面終止了這段友情:

 

Ta們或是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發出一條“我們別再做朋友了”的絕交宣言,或是把對方刪除拉黑,直接消失在對方的世界裡,再也不聯繫。

 

而在被絕交的一方看來,友誼的破裂是沒有任何信號和原因的,ta們自己也不能理解,明明自己前幾天還和對方一起吃飯聊天,為什麼會突然遭受這樣的對待。


因為絕交發生得既突然又堅決,就像是一個人關上了心房的門,還用力把門甩在另一個人臉上,所以,這種「斷崖式絕交」還有一個名字:Doorslam(關門式社交)



突然中斷的友誼背後

不滿是慢慢積累的

 


主動斷崖式絕交的人,看似有著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邏輯,但在社交媒體上,共鳴和支援ta們的聲音反而占了一大半:

 

可能有一方覺得絕交來得莫名其妙,但在主動絕交的人看來,自己早就默默忍耐了很多,是實在受不了才會絕交的。


如果分析一下這種“忍耐”,會發現它背後包含這樣幾層意思:

 

忍耐自己總是多付出的那個

而對方沒有察覺

 

在人們能夠自己主動選擇的情況下,「平等」是構建一段關係的重要元素,對於友情來說尤其如此。

 

一項關於友誼的研究指出,友誼中的不公平感(Imbalance)會顯著影響個體對這段友誼的滿意度,和對朋友的積極情感。最容易讓人產生不公感的並不是物質交換,而是包括幫助、支持、信任等在內的“無形資產”。


在講述自己主動和朋友絕交的帖子裡,經常出現這樣一類表達:

 

“朋友遇到不開心的事總是會跑來和我說,我也很耐心地安慰ta,幫ta要怎麼解決。”

 

但是每次我需要ta的時候,我的事情還沒講幾句就會被打斷,ta又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自己的事,感覺自己被當成了一個純粹的情緒垃圾桶。”

 

這種不公平的感覺越明顯,人們對友誼的滿意度就會越低,越容易把對朋友的積極態度轉變為不滿。


 而更糟糕的是,這種不滿是在暗中累積的,當一個人還在按照一貫的相處模式對待這段友情時,另一個人可能已經默默忍耐了很久。


忍耐友誼中的矛盾

回避爆發衝突

 

任何關係都有可能產生矛盾,但對於一些人來說,表達負面感受、處理矛盾、修復關係是ta們所不擅長的。

 

一方面,社會文化規範告訴人們,衝突是糟糕的,另一方面,衝突會帶來強烈的、外顯的負面情緒,這是一些人不擅長應對的。

 

另外,害怕衝突的人可能會認為,表達自己的不滿會讓對方受到傷害,而矛盾一旦爆發,會直接導致關係破裂,與其吵架,不如姑且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不那麼重要的位置上,來維持表面的和氣


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會讓人產生一種「委屈感」而不被看見的委屈,就埋下了斷崖式絕交的種子

 



在友誼中使用減分制

 


管理學家Stephen R.Covey把一段關係之間的信任和情感互動比作情感帳戶(Emotional Bank Account)[2],他認為關係中的積極互動是向帳戶中“存款”,而消極互動是“取款”。

 

在人際關係中,有些人習慣使用減分制——默默忍耐不滿就是一個逐漸給友誼減分/取款的過程,分扣完了,這段關係也就結束了。

一位朋友在講述自己主動和同學A斷崖式絕交的經歷時,列出了很多件讓她在心裡減分的事情。

 

比如A明明十分鐘前答應好自己,要一起去便利店挑選萬聖節糖果,結果快遞員一個電話,A不僅忘記了這件事,反而還讓她幫自己一起拿很沉的包裹。

 

比如A不小心扭了腳,她好心幫忙天天帶飯,A還總是提一大堆要求,一會要多加辣椒,一會又要吃排隊最久的窗口。

 

最後她忍無可忍,有一天開始,再也沒有和A說過一句話。

 

也許一次扣一兩分並不多,但這些被扣掉的分數慢慢磨損了這位元朋友和A的關係,最終兩個人成了0分、甚至負分的陌生人。


這樣看來,所謂的“斷崖式絕交”其實早有徵兆。對於主動發起絕交的一方來說,這只是ta們“蓄謀已久”的最後一步,但對於被絕交的人來說,無所適從的感覺也並不好受。



被絕交的人

其實也會覺得受傷

 


在社交媒體上搜“斷崖式絕交”、“Doorslam”,會發現大家對這種行為的評價有著非常兩極分化的觀點,儘管大部分人支持主動關門的一方,但在被絕交的求助帖下還會有另一種聲音:

 

“對方斷崖式絕交根本沒有考慮你的感受,這樣的朋友,沒了就沒了吧。”

 

“越想弄清楚為什麼,對方越不會告訴你,既然是朋友,為什麼不能在平時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好好溝通呢?”


從ta們的角度來看,在友誼破裂的那一瞬間,自己絲毫沒有參與其中,仿佛被單方面排除在了這段關係之外,只有對方能夠對“要不要繼續做朋友”說了算。

 

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動,讓ta們沒辦法完成認知閉合(Need for Closure, NFC)的需求

 

也就是說,被斷崖式絕交的人只能被動接受關係破裂的結果,但這種結果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成為了ta們認知裡永遠補不上的一環。

 

一旦得不到合理的解釋,ta們會陷入反復猜測,備受折磨,還有可能選擇一條“心理捷徑”,直接把友誼破裂歸因於“兩個人就是不適合當朋友”、“對方從來都沒把自己當成朋友,只能怪自己看走了眼”等等簡單、直白的原因。


在一些對“斷崖式分手”的研究中,相比於被直接拒絕的人來說,被斷崖式分手的人會感受到更低的心理需求滿意度,比如更低的自尊水準、生活的意義感等,對友情來說同樣如此

 

被斷崖式絕交,也讓人失去了彌補和修復關係的機會。

 

有人分享自己被絕交的經歷,說自己仔細回想了很久,甚至把自己覺得過去不妥當的地方一一解釋了一遍,給對方發了很長的消息,卻依然沒有得到回復。

 

她說:“也許我之前太遲鈍了,但這不意味著我不會改。哪怕她和我大吵一架再徹底絕交我都可以接受,可是現在永遠也沒有機會挽回這個很多年的朋友了。”


在一段友誼中,最後主動關上心門的人常常是思考和內耗更多的一方,ta們的默默付出和忍耐也是讓大多數人產生共情的原因。


但是,友誼的複雜程度並不比任何其他關係要低。

 

影響關係的原因很複雜,也許是對關係的定義不同、對朋友的期待不同、個人邊界感有差異,斷崖式絕交,看似是徹底、決絕地主動or被動結束了一段友誼,但實際上剝奪了兩個人把話說開的機會。



徹底「關門」前

試著把關係調整到舒適模式

 


看到這裡,斷崖式絕交中的兩方都分析過了,有種“正話反話都讓你說完了”的感覺,但是,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並不是這篇文章的目的。

 

站在主動關門的這邊來看,盡可能包容、耐心當然是付出真心的表現,但是,無底線退讓其實代表著,ta沒能及時察覺和表達自己的不適,守住個人邊界。


如果什麼都不說,對方可能會認為這段友誼自始至終都建立在平等交往的基礎上,很難察覺到另一個人心中的失衡。


畢竟,這些關乎個人的負面體驗,自己不說別人真的很難察覺。

 

其實,和朋友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只在心裡默默扣分,發展關係、處理關係的能力無法就得到練習——總不能每一次產生衝突,都以斷崖式絕交收場。

 

“要麼忍,要麼滾”並不是健康友誼的相處模式,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是問題,不表達才是。


而對於被絕交的人來說,在失去友誼後感到驚訝、難過,甚至憤怒,其實是重視這段關係的表現,但更要仔細想想,這種難過背後,是不是包含了“為什麼朋友不能再無限包容我”的想法。

 

前幾天的文章裡提到,好的親密關係裡,雙方都會有點“不舒服”,這在友誼中同樣適用。

 

在友誼破裂前,被絕交的一方會感覺到過度舒服:自己的一切需求都能被滿足,一切情緒都可以被接住,一切想法都能得到共鳴,對方簡直就是自己的天選朋友。

 

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需要適當停下來,確認對方到底是真的和自己一拍即合,處在同樣舒適的狀態中,還是默默承受了過度的不舒適。


社交媒體上,主動絕交的一方之所以能得到更多支持的聲音,是在替ta們感到不值——任何完全無法被修復的關係裡都包含著沒有被充分表達的感受,大家能共情到ta們的過度妥協,也看到了另一方對此毫無察覺。

 

心理諮詢師崔慶龍曾經提到過一個觀點:一段關係的相處模式是兩個人共同構建的。

 

這讓我想起之前自己主動和朋友斷崖式絕交的經歷。那段時間她經歷了一些情感危機,總是拉著我聊天,有一次她突然問我“我總和你說這些你會不會煩?”

 

出於維護關係和不忍心讓她難過,我幾乎第一時間就回答“不會”,這個回答仿佛是一個赦免,讓她毫無顧忌地把我當成了這些情感問題唯一的樹洞。


而我只能因為最初的一句“不會”,從一而終地扮演傾聽者、開導者的角色,還要替她保守秘密。

 

後來我慢慢變得憤怒和厭煩,終於借著工作學習的變動,徹底遠離了她。

 

如果換成是現在的我來處理當時這段關係,也許我會在她問出那個問題的時候,鼓足勇氣用最真誠的語氣回答:

 

“你講吧,如果我聽煩了就和你說。”




今日互動

 

友情中你是怎樣表達自己的需求的?

有衝突時,你會如何和朋友溝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