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我們如何思考》

人是會思考的動物。思考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解決對某件事物的問題,進而消除對某件事的不確定性。單純粹的思考是不夠嚴謹的,我們還需要「反思」,為何會用這種方式思考,過程是否符合邏輯或是否足夠客觀,也就是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過程中我們以從小到大學習的經驗,做客觀、理性分析事務的合理性、邏輯性及可驗證性,並持續保持懷疑及可推翻性,推導相對公正的解答,並對解答獲得信念。

-

邏輯的定義

廣義—任何有結論的思考都可算是邏輯,不論過程推導有無對錯

狹義—意義明確、不證自明或已有嚴格的反覆驗證

-

在解答的過程中有些許對信念錯誤的分類

一、依賴他人—過度相信他人的結論

二、自我利益—帶有個人偏見,忽略客觀的事實

三、侷限的經驗—生活經驗不足以應付當前問題

信念的基礎是驗證過的證據,但要持續訓練批判的思考,才能避免過度相信而忘記驗證。

為了做好心智的訓練,也就是思考的訓練,必須了解「思考」這件事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並不是學習思考,而是訓練如何思考。最簡化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思考的基礎。

一、好奇心—使人對某是產生想法

二、聯想—想法範圍的深度

三、條理化—單一穩定的趨勢,邁向一致的結論

對於思考的行為,第一步就是好奇一件事並感到困惑,接下來會開始分析(聯想)。

一、歸納—舉出各種推測,尋找事物中的關聯性

二、演繹—針對舉證進行推理,逐步分並確保事物的連貫性

每一份聯想可用實驗去證明其真偽,並加入反面案例以確保完整性。透過驗證得出的結論有可能不是正確的,但可以避免我們再重蹈覆轍。

例如:今天到了一間新餐廳吃飯,主餐的味道讓你感到新鮮(好奇心),於是你開始試想其中的食譜(聯想),利用你曾經做過的菜來推測主餐裡加了什麼香料,於是再嘗了一口,確定裡面有加了迷迭香(條理化)。

-

學齡階段還未對人生定位,所以有無法斷定的方向與不同的機會去思考這件事做訓練。訓練思考深受自身經驗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其中之一是「學校」。

一、同儕關係(與他人的心智)

二、學習的科目

三、當今的教育目標和理想

現行的教育制度崇尚自然,並不認為與邏輯有連結。認為邏輯乃身外之物,並認為人類需學習邏輯思考,否則無法應用。將邏輯拆成單一元素,並套進單一公式,有固定的規律,容易變成「機械式」的思考,不利心智上的思考。

心智的思考不該是受人規範的,而是自發性的、習慣的,指導者應順應學生的內心,持續保持思考的因子(就算是娛樂,過程中也在思考)。人類是透過,「各種活動」去做心智上的訓練。小孩可以藉由「遊戲」去了解世界,像扮家家酒就是模仿家庭結構的型態。

另外,「工作」也可以做心智上的訓練,不是指一般工作賺錢的工作,作者指的是希望藉由使用適當的材料和裝置,在對客觀形式中能夠適當的代表意義(好奇、聯想、目的)的事物感興趣。例如:有個人的興趣是玩冒險遊戲(工作),為了能夠更快速解決敵人,於是他購買了更高級的電腦設備,並且花了許多時間練習,在網路上尋找攻略,自己研究許多玩法,最終打倒遊戲的BOSS。

-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思考,而且思考方式都可以是獨一無二,只是如何靈活應用在生活之中,幫助自己過得更好又是另一個課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