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論語漫讀(115):天生德於予—孔子的天命觀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稍為詳細些,『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還在路途中,正與弟子在棵大樹下習禮,為進入宋國做點準備工作。桓魋派人來搞破壞,把大樹砍了,以此警告孔子不得進入宋國。孔子遭此突然襲擊,明白再往前走會有生命危險,就只得放棄投奔宋景公的打算,另謀他路。

 

逃離的路途中,孔子不慌不忙,弟子擔心桓魋的人會來追殺,就勸孔子走快些。於是孔子說,『傳道布德是上天賦予我的使命,我的生命什麼時候終結也是上天決定的,桓魋又能拿我怎麼樣呢!』讓弟子們放寬心,我自有天命,我知道我的天命。也可能孔子料定桓魋的目的只是阻止他,並不是非要殺他,離開了就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正好說個漂亮話,何樂而不為呢!

 

孔子還有次危急時刻,被匡人圍困,也如此自許。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第九)。

 

《史記•孔子世家》說是孔子要去陳國,打從宋國匡地經過。匡人誤認孔子為魯國權臣陽虎,兩人長得像,而陽虎曾經霸淩匡人。今番仇人送上門來,正好報仇雪恨,於是將孔子一行圍困。逃離過程中,顏淵和孔子走散,再相聚時,孔子說:『吾以汝為死矣。』顏淵回答到:『子在,回何敢死!』(先進第十一)

 

遭此厄運,弟子們很擔心孔子的安危。孔子於是寬慰他們道:『文王既死,其文化遺產難道就沒流傳於今了嗎!如果天意欲喪此文脈,不會使讓我這個後死者得知此道。既然天意不欲喪此文脈,要讓我來傳承,匡人又能把我怎樣?』  

 

還有一處對話,孔子也是這種看得開的態度。道由天定,命由天定。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憲問第十四)

 

愬(sù),同『訴』,說壞話;固,已經;志,專於;肆,陳屍示眾。公伯寮和子服景伯,皆人名。他倆與子路一同為季孫氏做事,而子路的背後則是孔子。孔子通過子路來推行他的治國理念和政策。所以,公伯寮越過子路,直接來和孔子商量對策。

 

公伯寮背著子路在季孫氏面前講子路的壞話。被子服景伯知道了,就跑來給孔子通風報信,說,『季孫氏已經子路起疑了,而偏聽偏信公伯寮。目前情況下,我的實力還能除掉他,陳其屍於集市或朝堂,將來就不好說了,如之何?』 這子服景伯不知是何居心,可能是想挑撥孔子一派與公伯寮的矛盾,來聯合孔子除掉公伯寮。爭取得到孔子的同意,事成之後不要反對,解除後顧之憂。孔子政治上很老道,不會上套,維持三方平衡更穩妥。於是推託說,『我的仁道若能行,是天命;若不能行,也是天命。那不是公伯寮所能左右的』。這話說得也是,從現實層面,關鍵取決於季孫氏願不願意採用孔子的政策。何況還有天命。若天命欲行孔子之道,那阻擋者都會沒有好下場。

 

孔子多次提到天命。天命就是相信自己擔負著上天賦予的使命。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五十歲時認識到了自己的使命。孔子還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第二十);『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第十六)。君子要認識到自己的使命並服從自己的使命。而使命必須用生命來履行,因而天命也包含有命數的意思。

 

2021年3月13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