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115):天生德於予—孔子的天命觀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raw-image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稍為詳細些,『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還在路途中,正與弟子在棵大樹下習禮,為進入宋國做點準備工作。桓魋派人來搞破壞,把大樹砍了,以此警告孔子不得進入宋國。孔子遭此突然襲擊,明白再往前走會有生命危險,就只得放棄投奔宋景公的打算,另謀他路。

 

逃離的路途中,孔子不慌不忙,弟子擔心桓魋的人會來追殺,就勸孔子走快些。於是孔子說,『傳道布德是上天賦予我的使命,我的生命什麼時候終結也是上天決定的,桓魋又能拿我怎麼樣呢!』讓弟子們放寬心,我自有天命,我知道我的天命。也可能孔子料定桓魋的目的只是阻止他,並不是非要殺他,離開了就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正好說個漂亮話,何樂而不為呢!

 

孔子還有次危急時刻,被匡人圍困,也如此自許。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第九)。

 

《史記•孔子世家》說是孔子要去陳國,打從宋國匡地經過。匡人誤認孔子為魯國權臣陽虎,兩人長得像,而陽虎曾經霸淩匡人。今番仇人送上門來,正好報仇雪恨,於是將孔子一行圍困。逃離過程中,顏淵和孔子走散,再相聚時,孔子說:『吾以汝為死矣。』顏淵回答到:『子在,回何敢死!』(先進第十一)

 

遭此厄運,弟子們很擔心孔子的安危。孔子於是寬慰他們道:『文王既死,其文化遺產難道就沒流傳於今了嗎!如果天意欲喪此文脈,不會使讓我這個後死者得知此道。既然天意不欲喪此文脈,要讓我來傳承,匡人又能把我怎樣?』  

 

還有一處對話,孔子也是這種看得開的態度。道由天定,命由天定。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憲問第十四)

 

愬(sù),同『訴』,說壞話;固,已經;志,專於;肆,陳屍示眾。公伯寮和子服景伯,皆人名。他倆與子路一同為季孫氏做事,而子路的背後則是孔子。孔子通過子路來推行他的治國理念和政策。所以,公伯寮越過子路,直接來和孔子商量對策。

 

公伯寮背著子路在季孫氏面前講子路的壞話。被子服景伯知道了,就跑來給孔子通風報信,說,『季孫氏已經子路起疑了,而偏聽偏信公伯寮。目前情況下,我的實力還能除掉他,陳其屍於集市或朝堂,將來就不好說了,如之何?』 這子服景伯不知是何居心,可能是想挑撥孔子一派與公伯寮的矛盾,來聯合孔子除掉公伯寮。爭取得到孔子的同意,事成之後不要反對,解除後顧之憂。孔子政治上很老道,不會上套,維持三方平衡更穩妥。於是推託說,『我的仁道若能行,是天命;若不能行,也是天命。那不是公伯寮所能左右的』。這話說得也是,從現實層面,關鍵取決於季孫氏願不願意採用孔子的政策。何況還有天命。若天命欲行孔子之道,那阻擋者都會沒有好下場。

 

孔子多次提到天命。天命就是相信自己擔負著上天賦予的使命。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五十歲時認識到了自己的使命。孔子還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第二十);『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第十六)。君子要認識到自己的使命並服從自己的使命。而使命必須用生命來履行,因而天命也包含有命數的意思。

 

2021年3月13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100會員
334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江上小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Thumbnail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Thumbnail
魯桓公接受了宋國送來的郜鼎,把它放進祖廟內。儘管臧哀伯費盡唇舌向桓公陳述這個舉動的壞影響,但桓公仍然一意孤行,沒有聽從臧哀伯的勸諫。
Thumbnail
魯桓公接受了宋國送來的郜鼎,把它放進祖廟內。儘管臧哀伯費盡唇舌向桓公陳述這個舉動的壞影響,但桓公仍然一意孤行,沒有聽從臧哀伯的勸諫。
Thumbnail
宋穆公病重,吩咐大司馬孔父嘉將來要擁立公子與夷為國君,穆公又安排兒子公子馮到鄭國居住,為的就是讓公子與夷順利繼位。
Thumbnail
宋穆公病重,吩咐大司馬孔父嘉將來要擁立公子與夷為國君,穆公又安排兒子公子馮到鄭國居住,為的就是讓公子與夷順利繼位。
Thumbnail
自從魯國的公子翬把魯隱公殺死,公子允即位成為魯桓公,至今已是第二年了。這年夏天,有一個郜國造的大鼎,正由宋國緩緩地送進魯國首都。一切要從宋穆公臨終前交代的遺命說起。
Thumbnail
自從魯國的公子翬把魯隱公殺死,公子允即位成為魯桓公,至今已是第二年了。這年夏天,有一個郜國造的大鼎,正由宋國緩緩地送進魯國首都。一切要從宋穆公臨終前交代的遺命說起。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Thumbnail
宋朝民富而國不強,根源在軍隊積弱。而宋朝勵精圖治的改革者,都是儒生秀才出身,拿不出有效的強兵之策,只能在財政、吏治上下功夫。前者很容易陷入與民爭利,後者又必然形成黨爭,結果變法的目標盡失,手段又失之於謬誤,焉有不敗之理?!
Thumbnail
宋朝民富而國不強,根源在軍隊積弱。而宋朝勵精圖治的改革者,都是儒生秀才出身,拿不出有效的強兵之策,只能在財政、吏治上下功夫。前者很容易陷入與民爭利,後者又必然形成黨爭,結果變法的目標盡失,手段又失之於謬誤,焉有不敗之理?!
Thumbnail
身為儒家的領袖,王劭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但他總是要記著,身上所背負不能被記錄的使命。 數百年來,河內老山家一直肩負著這個任務。 不,或許還要更早,早到山家還不是山家的時候,他們就迎接了軒轅黃帝打敗蚩尤。又迎奉了周武王討伐商紂。 可世事難料,誰會想到,那一年,老山家的兒孫,成了皇帝。 國號晉。
Thumbnail
身為儒家的領袖,王劭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但他總是要記著,身上所背負不能被記錄的使命。 數百年來,河內老山家一直肩負著這個任務。 不,或許還要更早,早到山家還不是山家的時候,他們就迎接了軒轅黃帝打敗蚩尤。又迎奉了周武王討伐商紂。 可世事難料,誰會想到,那一年,老山家的兒孫,成了皇帝。 國號晉。
Thumbnail
「融四歲,能讓梨。」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東漢之後的一千多年,民間崇拜著各式各樣的三國英雄。 但在知識份子眼中,那位孔夫子的後代,才是真正有名的楷模。 對他後來得罪曹操滿門抄斬了。
Thumbnail
「融四歲,能讓梨。」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東漢之後的一千多年,民間崇拜著各式各樣的三國英雄。 但在知識份子眼中,那位孔夫子的後代,才是真正有名的楷模。 對他後來得罪曹操滿門抄斬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