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在台灣,有很多人在談論冥想,但對於冥想的理解並不總是正確的。當然,我並不是什麼大師,也沒有資格來定義冥想的本質。不過,作為一位持續冥想超過二十年的人,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冥想其實是一種回到自己內心、超越身體和想法的過程,而不是我們常以為的單純坐下來發呆或專注於某些事,例如運氣、打通中脈、開第三眼、甚至是觀想(我並不是說不能去做這些,只是在意義上來說,這一點也不”冥”是吧?)。這裡我會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說明什麼是冥想,以及它如何幫助我們去認識內在的真實自我。
當我們說「我要開始冥想」時,很多人會覺得是自己這個身體正在做一件事。但實際上,冥想的核心不依靠你的身體,也不依賴你的思維,它依靠的是你內心深處那份「我在」的”感覺”(其實說感覺也不太正確,因為一般來說感覺依靠身體)。這份感覺並不依賴於你的身體或外在世界。
冥想並不是強迫自己不去想事情,而是帶著清楚的認知,知道自己這個當下正在靜坐和觀察自己的內在。如果你能明白這一點,冥想會變得很簡單。你只需要靜靜地感受到那份「我在」的存在感,而不是一直糾結於身體或思維。
我們平常對於「我是誰」的認知,往往來自於我們對身體和過去經驗的認同。這種「自我」的感覺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跟外在世界是分開的。但冥想讓我們超越這種感覺,進而發現,我們不只是這具身體或是過去的記憶。不管是身體的當下感受,還是頭腦紛飛的記憶、想法,這些都僅僅只是覺知到的「對象」、客體而已。
當你在冥想時,隨著概念解釋的放下,你會慢慢感受到,這種個體的「自我」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大、找不到感受邊界的感覺,像是你跟整個世界都連在一起。這種狀態有時候被稱為「三摩地」,這是一種深層的平靜與合一感,冥想中的「我」和「世界」不再分開。
很多人覺得冥想需要我們主動的去控制,比如集中注意力或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分心」。但其實冥想更像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你不需要刻意去做什麼,你只是事不關己的觀察者,讓自己順其自然地體驗當下的感覺。
這就像你看到陽光時,不需要特意說「我看到了陽光」,它自然會出現在你的意識中。同樣,當你進入冥想時,你也不需要不斷告訴自己「我正在冥想」,只要讓它自然發生,冥想的狀態就會自動展開。
冥想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安住在那份「我在」的感覺,而這份感覺超越了我們的身體、思想和情感。如果你在過程中發現自己掉落到思考的泥沼裏,你會發現有一段時間,你不在了,你變成了你想的那件事。這時,只要輕輕的把注意力帶回到「我在」,然後再度放鬆一切你能放鬆的即可。當我們不再過度關注「我是誰」、「我正在想什麼」這些問題時,我們自然會感受到內心的安靜和自由。
冥想最重要的並不是技巧的精進與成熟,而是讓我們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更深刻意識到,這份「我在」的感覺本來就一直在那裡。當你完全放下對外在和身體的依賴,你會發現,這份真實的自我根本不需要你去「尋找」或「創造」,它一直在那裡,只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
最後,你可以把這份「我在」帶到生活中,它成為你生活的核心。你不再活在無意識的狀態裏,你不再無意識的陷入過多煩燥的思續中。你會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穩定感」「安心感」。這樣,你就知道,你擁有了這世上多數人所沒有的「心靈平安」了。
冥想並不是一件神秘或複雜的事情,而是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讓我們放下對於身體和思維的執著,回到那份純粹的「我在」的感覺。當我們不再把自己局限於過去的經歷或對未來的擔憂,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更加平靜,並且與這個世界建立更深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