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不是手作才藝教學老師,心理師只是把「動手做」當媒材,使成員體驗操作過程,促發心靈領悟,達到對每個人深淺程度不一的各種效果。
帶領心理團體多年,將植物/園藝手作加入團體課程,則是近五年的事,特別適合紓解壓力相關主題。近日到國中生班級宣講心理健康議題,同時感受一下手作紓壓,就帶學生用植物種子、蠟繩、鑰匙圈綁成串飾品。總共兩節課,手作佔用一節課40分鐘,但可能做不完,解決辦法是我事先做好半成品,省去學生打繩結的時間。雖然我這麼想,終究沒有這麼做,因為我想「試試看」吧,畢竟此手作的精華就是打繩結,不打結的心理體驗會降低很多。於是,就這麼去上課了,等到學生們多數打好這個繩結2-3公分長之後,時間剩下15分鐘。我很快的把剩下步驟影片播放加口釋,最後,整班學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大約3人以內,來不及照看其他人就得要下課,手作部分匆忙停止,需要再向老師喬時間,約莫10-20分鐘,而這已是後話。
省思這次的帶領:宣導心理健康是主要目的,已經確實完成。加入手作,是想讓學生體驗未經歷過的紓壓方式~應用植物手作。此手作最重點又有點難度的打結部分也已經讓學生學習和體驗到,只是成品完成率太低怎麼辦呢?如果是手作才藝老師,讓學生完成作品是主要目標,必須完成,但心理師帶的手作卻未必如此,時間不足的狀況下,讓學生經歷手作的過程才是重要的,至於成品沒做完總是遺憾,這其實是許多人「從結果論成敗、論英雄」的概念執著所致之想法,我也會陷入此迷惘。
結果很重要嗎?過程更重要吧,沒看到結果,就看不到績效~有明確人數完成作品並拍照。然而,心理工作就是這麼隱形的進展,要帶領成員領略、體會內在心理歷程,覺察情緒與想法。心理師借用手作活動來引領成員感受,有何紓壓、療癒或是影響則是各自相異。譬如:成員說「打繩結比鉤針編織難,編成功卻很有成就感」、「很喜歡這個植物種子,以前沒看過,很可愛」、「有同學幫我看、教我編,很快就編對了」...。當成員事後回饋,不論說什麼,都能讓心理師感到滿滿成就感,這也是當心理師的好處,一個帶領,許許多多種心理風景,沒說出來的更厲害,因為是撒下一顆心種子,將來會如何發展,我也不知道,那個人會不會知道,我也不知道,啊~只有天知道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