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太乾淨?為什麼我們需要一點微生物的「混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曾經我們都想當太空人,漂浮在無重力的空間中,看著藍色的地球。然而太空生活可不是那麼簡單。當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後,科學家發現,在失重的環境中,我們的身體狀態逐漸走下坡,骨質流失、肌肉萎縮,甚至連心臟都變小了!


這告訴我們,人類的身體是被地球上的重力「養育」出來的,沒有重力,我們的身體無法維持正常的運作。


這也引出了免疫系統的一個有趣概念:免疫系統同樣需要某些「重力」來保持正常。這個重力不是指物理的拉力,而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種微生物,甚至是寄生蟲。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在與這些「朋友」的長期互動中發展起來的,沒有它們,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失去方向,開始過度反應,最終導致過敏、哮喘和自體免疫疾病的增加。




現代生活與免疫系統的挑戰


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祖先有了巨大的不同—從住在泥土中的茅屋到城市中的現代化高樓,我們的環境越來越乾淨。別誤會,我們當然喜歡這些現代化的生活!乾淨的水源、可靠的醫療、殺菌的食品讓我們遠離了那些折磨我們祖先的致命感染。但這些進步也伴隨著代價。現代化生活方式逐漸把我們隔離在微生物之外,導致免疫系統就像在失去重力的環境中,逐漸無所適從。


芬蘭與俄羅斯邊境地區的對比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兩個地區的人擁有相似的基因組,但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免疫系統表現也完全不同。在經濟條件更差、接觸到更多自然微生物的俄羅斯,居民罹患1型糖尿病和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顯著低於芬蘭。


然而這些觀察結果只是初步的,仍需更多同行評審的研究來確認微生物接觸和自體免疫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考慮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如飲食、衛生和社會經濟狀況。除了芬蘭與俄羅斯的例子,還有其他相關的研究。


在德國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那些在農村地區長大的孩子比城市地區的孩子更不容易得過敏和哮喘。這些農村的孩子經常接觸到牲畜和泥土,這樣的環境培養了他們的免疫系統,使其更能「辨識」真正的威脅,而不是對無害的物質過度反應。




農場效應:跟著牛走,免疫更好?


「農場效應」是科學家們觀察到的一個有趣現象。19世紀末貴族們曾經以得花粉熱為榮,因為這顯得他們很「優雅」。


當時大家也注意到農夫似乎沒有這些過敏問題。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那些在農場中長大的孩子比城市中長大的孩子更不容易得過敏,尤其是那些在母親懷孕時就與牲畜接觸的孩子,他們一出生便擁有更加「平靜」的免疫系統。


農場生活充滿了各種微生物,特別是來自牲畜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這些環境中的豐富多樣性成為孩子免疫系統成長的重要「教材」,教會它們如何區分「敵人」和「朋友」,避免過度反應。城市中的孩子呢?乾淨的自來水、過濾的空氣、無菌的食物,這些雖然保護了他們免受感染,卻也剝奪了免疫系統與微生物「交流」的機會。


有趣的是,科學家還發現,農場效應中暴露於牲畜和農村環境的孩子,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也顯著高於城市孩子。這些微生物的多樣性對於免疫系統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們能夠有效幫助腸道免疫細胞分辨有害與無害的物質,從而降低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試想一下,假如我們在學校裡只上數學課,從來不接觸語文、科學或藝術,這樣的教育一定是不完整的。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免疫系統如果只遇到乾淨的環境,那它就缺乏了一種全面發展的機會。因此,適當的「髒」其實對我們有好處—就像是免疫系統的綜合教育課程,讓它學會如何應對各種不同的情況。




寄生蟲:昔日的敵人,如今的救星?


說到寄生蟲,許多人可能會想到討厭的蟲卵、皮膚瘙癢和各種不適。寄生蟲的確是一個讓人討厭的存在,但寄生蟲也可能是我們免疫系統發育過程中的一部分。在進化過程中,寄生蟲為了在宿主體內長期存活,它們學會了如何「哄騙」宿主的免疫系統—降低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有一個例子來自阿根廷,一些患有多發性硬化症(MS)的患者在經濟困難時選擇不驅除體內的寄生蟲,結果發現,這些患者的病情惡化速度顯著減緩。這樣的現象似乎告訴我們,寄生蟲透過抑制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竟然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們有益。


這當然不是說我們要主動感染寄生蟲,但這至少啟發了我們去思考—在現代生活中,免疫系統可能缺乏了某些我們無意中移除的「刺激物」。


寄生蟲能夠產生多種抑制免疫反應的分子,這些分子能夠干擾宿主的免疫系統,防止其過度反應。例如一些寄生蟲會分泌類似抗炎物質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能夠減少免疫系統對自體組織的攻擊。


這樣的抑制機制對於某些自體免疫疾病(如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具有潛在的治療價值,但這些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誇大寄生蟲的益處。




腸道微生物:我們體內的隱形軍團


除了外部的微生物環境,我們體內也擁有一個巨大的微生物群系—腸道微生物。實際上,人體內的微生物數量比我們自身細胞還多,它們大多分布在腸道中,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


腸道是免疫系統的「前線」,大約70%的免疫反應都在這裡發生。腸道微生物幫助我們分解食物、合成維生素,同時與免疫系統協同作用,防止免疫系統對自身細胞進行攻擊。然而,現代生活中的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再加上濫用抗生素,讓我們的腸道微生物越來越單一化。


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對免疫系統至關重要,它們如同一個「社區」中的多樣聲音,有助於保持整體的和諧。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多樣性越高,越有助於降低慢性炎症和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2018年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具有較高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個體,其免疫系統能更有效地調節對抗炎症反應,從而降低罹患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就像一個社會中如果只有單一思想,缺乏多元觀點,這個社會很可能會變得僵化,無法適應變化。同樣地,我們的腸道微生物也需要多樣性來確保免疫系統能保持平衡並且有彈性。


一些新的研究指出,某些特定的益生菌能夠有效地調節免疫系統,例如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這些益生菌能夠透過刺激腸道中的免疫細胞,促使它們產生抗炎因子,從而減少自體免疫反應。這些益生菌還能幫助腸道屏障的修復,防止病原體入侵,進一步強化免疫系統的防禦功能。




我們應該如何「重建」免疫系統?


在了解了這麼多免疫系統與外部環境的關係後,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重建免疫系統,讓它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呢?


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考慮我們生活中的潔癖。不是說我們要回到沒有自來水和現代醫療的時代,而是要找到一個平衡。例如,適當地接觸自然環境,讓孩子在泥地裡玩,與寵物相處,這些都是增加微生物接觸的好方法。研究顯示,那些從小接觸動物、特別是狗的孩子,免疫系統更為健康,患哮喘和過敏的機率也較低。


飲食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增加纖維攝取、多吃發酵食品,例如酸菜、味噌、優格等,有助於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這些食物為腸道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營養」,讓它們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幫助免疫系統保持平衡。


更進一步地,新的飲食研究也建議我們增加多酚類化合物的攝取,這些物質存在於例如莓果、葡萄、綠茶和巧克力中,能夠促進腸道中有益菌的生長,同時抑制有害菌的增殖。多酚類物質的抗氧化特性也能幫助減少慢性炎症,對免疫系統具有全面的保護效果。


未來的醫學也在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像是糞便移植、複雜的益生菌療法,甚至可能重新引入一些對免疫系統有益的寄生蟲,這些方法都旨在恢復我們失去的免疫平衡,從根本上預防自體免疫疾病和過敏。


糞便移植已經被證明在治療某些難以治癒的腸道感染(如艱難梭菌感染)上有非常顯著的效果。這種療法通過重新引入健康人的腸道微生物,幫助患者重新建立一個健康而平衡的微生物群落,從而恢復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糞便移植並非無風險,可能存在如感染、免疫反應不良等潛在問題。其效果也取決於多種因素,如供體微生物的健康狀況和患者的體質差異。這一概念也在被擴展應用於其他免疫相關疾病的研究中,但尚需更多臨床試驗來確定其在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中的安全性和長期效果。


我們的免疫系統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學會了如何與微生物、寄生蟲和其他外部環境保持微妙的平衡。然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逐漸遠離這些自然元素,導致免疫系統開始迷失方向,過度反應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我們不需要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但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現代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點,讓免疫系統能夠重新獲得它所需要的「教育」。


未來的健康不僅僅依賴於新的藥物和治療方式,更在於如何理解並尊重我們與自然之間的聯繫。透過合理的生活方式調整,重新與自然建立聯繫,我們能為自己的免疫系統提供更好的發展條件,最終實現一種真正的健康生活。



  • 免疫系統在演化中需要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作為平衡「重力」,類似於地球的重力對於人體的必要性。
  • 現代生活的高度潔淨環境、抗生素濫用、都市化進程,導致免疫系統失去平衡,增加了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率。
  • 「農場效應」顯示,與自然環境中豐富的微生物接觸,能顯著降低過敏和免疫疾病的風險。
  • 腸道微生物對免疫系統發揮著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是免疫系統健康的關鍵。
  • 新的研究指出,特定益生菌和多酚類化合物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減少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 糞便移植和寄生蟲療法等未來的醫療手段可能有助於恢復失去的免疫平衡,預防免疫相關疾病。
  • 我們應該重新與自然建立聯繫,讓免疫系統重新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付費文章都會開放試閱,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前往鎖定當前通行證活動方案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avatar-img
13會員
180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迷途的羊羹 的其他內容
與食物建立自然健康的關係,重點在於聆聽自己的身體需求,而非盲從標準化的飲食指南。我們探討飢餓感的生理機制、情緒化飲食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正念進食來提升消化效率和情緒穩定。重建與身體的信任,學會尊重和接納自我,是擺脫暴食、減少壓力的重要一步。
免疫系統像一個精密的交響樂團,維持平衡是健康的關鍵。我們探討了如何透過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來支持免疫功能,同時避免盲目提升免疫力帶來的風險。過度強化免疫反應不僅無益,還可能引發如免疫風暴等嚴重後果。透過理解免疫系統的運作,我們可以尋求正確的方法來保護自己,達到真正的健康和免疫平衡。
我們的免疫系統如同看不見的健康守護者,每天默默抵禦著細菌、病毒等威脅。透過白血球、淋巴系統等協同作戰,發燒、咳嗽這些不適反應,實際上都是對抗病原體的重要一環。免疫記憶讓我們對某些疾病有持久的防禦能力,疫苗正是利用這一特性保護我們。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則顯示免疫系統偶爾會犯錯。
我們的大腦即使在成人階段也能生成新的神經元,這個過程稱為「神經新生」。透過學習新知識、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壓力管理及充足的深層睡眠,我們可以促進神經新生,從而提升記憶力和情緒健康。神經新生與抑鬱症的關聯性也十分密切,採取這些健康習慣可能是預防和改善情緒問題的有效方法。
健康的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透過適量的運動、均衡的飲食以及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們可以在日常中慢慢養成習慣,而不是追求極端或短期的效果。選擇多樣的水果、蔬菜與全穀類,搭配適量的健康脂肪和蛋白質,並且留意總量的控制,讓飲食不再是一種壓力。每一步小改變都能讓我們更靠近健康的生活,讓生活中的健康不再遙不可及。
我們常常會因為嘴巴裡的「火」而流淚,但奇妙的是,越辣越上癮!從辣椒、胡椒到芥末,不同的辣味不僅刺激味覺,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帶來抗發炎的健康效益。透過了解辣味對身體的影響,我們會發現它不只是挑戰味蕾的感官遊戲,還能成為健康的幫手。那麼,為什麼明明辣得「痛」,我們卻愛不釋手呢?
與食物建立自然健康的關係,重點在於聆聽自己的身體需求,而非盲從標準化的飲食指南。我們探討飢餓感的生理機制、情緒化飲食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正念進食來提升消化效率和情緒穩定。重建與身體的信任,學會尊重和接納自我,是擺脫暴食、減少壓力的重要一步。
免疫系統像一個精密的交響樂團,維持平衡是健康的關鍵。我們探討了如何透過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來支持免疫功能,同時避免盲目提升免疫力帶來的風險。過度強化免疫反應不僅無益,還可能引發如免疫風暴等嚴重後果。透過理解免疫系統的運作,我們可以尋求正確的方法來保護自己,達到真正的健康和免疫平衡。
我們的免疫系統如同看不見的健康守護者,每天默默抵禦著細菌、病毒等威脅。透過白血球、淋巴系統等協同作戰,發燒、咳嗽這些不適反應,實際上都是對抗病原體的重要一環。免疫記憶讓我們對某些疾病有持久的防禦能力,疫苗正是利用這一特性保護我們。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則顯示免疫系統偶爾會犯錯。
我們的大腦即使在成人階段也能生成新的神經元,這個過程稱為「神經新生」。透過學習新知識、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壓力管理及充足的深層睡眠,我們可以促進神經新生,從而提升記憶力和情緒健康。神經新生與抑鬱症的關聯性也十分密切,採取這些健康習慣可能是預防和改善情緒問題的有效方法。
健康的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透過適量的運動、均衡的飲食以及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們可以在日常中慢慢養成習慣,而不是追求極端或短期的效果。選擇多樣的水果、蔬菜與全穀類,搭配適量的健康脂肪和蛋白質,並且留意總量的控制,讓飲食不再是一種壓力。每一步小改變都能讓我們更靠近健康的生活,讓生活中的健康不再遙不可及。
我們常常會因為嘴巴裡的「火」而流淚,但奇妙的是,越辣越上癮!從辣椒、胡椒到芥末,不同的辣味不僅刺激味覺,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帶來抗發炎的健康效益。透過了解辣味對身體的影響,我們會發現它不只是挑戰味蕾的感官遊戲,還能成為健康的幫手。那麼,為什麼明明辣得「痛」,我們卻愛不釋手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孟硯老師回饋:哇!這個科普文章也是大開我眼界耶!是我從來沒有閱讀過的科學新知,原來實驗室老鼠的實驗結果,會和真實世界人類的實驗結果有所差異,和他們「從小太乾淨」有關係呀!真的是一個好像應該要聯想到,但一直沒有人說明和做過實驗講過的事情,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穫!
Thumbnail
如果要我說「愛情是什麼」,我的答案就是「為了種族的生存」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一位新生嬰兒來到了這世界。她的名字叫小蓶。小蓶的腸道是一片空白,等待著微生物的佔領。出生環境決定了一微生物腸菌族的入住,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微生物湧入了小蓶的腸道。有些是來自她的飲食,有些是從環境中來的。這些微生物在腸道中建立了一個微小的社區,彼此協作,為小蓶提供營養和保護。。。
Thumbnail
趁著好天氣,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戶外靜坐時的一些心得與感受。作者在靜坐前檢查了周圍是否有蚊蟲,並意識到過去被蚊蟲叮咬的經驗造成的心理作用。透過觀察身邊的蚊蟲,作者得出了對生命與共處的感悟。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多細胞生物的細胞之間可以透過細胞連接(intercellular connections)或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來互相聯絡、互通有無,單細胞的藍綠菌(cyanobacteria)會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給了肯定的答案!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孟硯老師回饋:哇!這個科普文章也是大開我眼界耶!是我從來沒有閱讀過的科學新知,原來實驗室老鼠的實驗結果,會和真實世界人類的實驗結果有所差異,和他們「從小太乾淨」有關係呀!真的是一個好像應該要聯想到,但一直沒有人說明和做過實驗講過的事情,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穫!
Thumbnail
如果要我說「愛情是什麼」,我的答案就是「為了種族的生存」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一位新生嬰兒來到了這世界。她的名字叫小蓶。小蓶的腸道是一片空白,等待著微生物的佔領。出生環境決定了一微生物腸菌族的入住,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微生物湧入了小蓶的腸道。有些是來自她的飲食,有些是從環境中來的。這些微生物在腸道中建立了一個微小的社區,彼此協作,為小蓶提供營養和保護。。。
Thumbnail
趁著好天氣,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戶外靜坐時的一些心得與感受。作者在靜坐前檢查了周圍是否有蚊蟲,並意識到過去被蚊蟲叮咬的經驗造成的心理作用。透過觀察身邊的蚊蟲,作者得出了對生命與共處的感悟。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多細胞生物的細胞之間可以透過細胞連接(intercellular connections)或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來互相聯絡、互通有無,單細胞的藍綠菌(cyanobacteria)會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給了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