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朝理想中的餘閒生活邁進│賦閒筆記-1

前陣子,從做了五年多的工作離職了。

這次的離職,其實已經醞釀許久。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時,就總覺得想做的事情太多,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卻很少。於是,手機備忘錄從很早以前,就開始陸陸續續記錄下各種離職後想做的事。

隨著清單越來越長,預計離職的時間越來越近,心中對於離職生活的想像也越來越具體詳細:白天走路去家附近的圖書館瀏覽有興趣的主題、安排一些有氧運動課程、訂閱應用程式來練習英文口說、每天進行寫作與手作等等。用喜歡的事情填滿日程,光想就覺得很開心。這樣的雀躍心情在離職當天到達顛峰,終於可以不心虛、不委屈討好的告訴自己「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

不過當真正開始執行規劃後,漸漸發現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想」不需要花費任何體力,也不用考慮現實中的各種小情緒小插曲,當然越想越興奮開心。但現實中反而很像許多遊戲裡都有的能量消耗機制,做每件事都需要消耗電力或是愛心,心情也可能會因為天氣、身體等各種因素而陰晴不定。

看著一長串的行程規劃與每日待辦清單,突然覺得有些弔詭,明明離職是希望可以享受有餘裕的生活,我卻貪心的塞滿各種行程,又回到上班時那樣,焦慮時間不夠用,焦躁沒有按計畫進行。

仔細思考後,覺得問題是出在我希望趕快完成願望清單上列出的待辦事項。想像中的成品與完成時的成就感太過美好,讓我總是想速速帶過冗長的過程,直接跳到在清單打勾的那個時刻。但急於求成的結果就是,很多事情都虎頭蛇尾,剛開始興致勃勃,時間一拉長便開始感到焦慮,耐心與意志力用盡,只想快快收尾,好進行下一件想做的事,然而做完後又覺得遺憾,後悔過程中沒有盡心盡力,達不到當初想像的、完成時的美好場景。

也許,我應該要從「不著急」開始學習,從原本的目標導向,轉變成過程導向。完成了可能會更加分,但光是嘗試過就很值得肯定,沒有非得要何時完成的壓力,才能更享受過程中的樂趣與鬆弛感,或許也才更接近當初所想、有餘閒的離職生活的樣貌。

轉換了心態之後,感覺不再那麼焦躁緊繃,希望以享受過程為前提,慢慢實現那些願望清單,其中一項,便是想將離職的這段生活與心情記錄下來。於是,在離職一個月後,終於完成了我的第一篇賦閒筆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