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快與慢和話語間的留白,都是在傳達訊息。怎樣的速度可以讓內容在對方心裏沉澱?說話的節奏如何配合不同的生活場景?
與友人在公園的小食亭休息,碰到他的朋友,大家便一起聊天。雖然只是偶遇,但這位新朋友談話的方式令我印象深刻。
時間在他的世界是用了另一個拍子。
因為不認識對方,所以大家是在試着暖身的話題。可是我把問題發出去好一會兒那位新朋友也沒有回應,題目好像在天空繞圈。是他聽不清楚、不明白、或是我問了不該問的東西?
正當我急着想找別的話題來遮掩這尷尬的無聲時,他就用一個要旁人專心才聽得到的微細而穩定的聲音說話,開始回應我那已經跌掉至不知去向的話題。
他的句子也很短。說完一、兩句便停了下來。
習慣你來我往嘭嘭聲溝通的我這回真的焦慮了!他這樣是說完了嗎?我應該接下來講甚麼嗎?若他還未說完而我就已經回應,他會覺得我是個搶着說話的港女吧!正當我在徬徨滴汗時,他又再說多了一點。
經過幾回交流後我開始習慣他的節奏了,並且很享受他有趣的觀點和廣闊的思路,那句與句之間的留白再不可怕。他不是不喜歡分享自己的見解,只是節拍比較慢,就好像是從一個與我們的時鐘不同的世界而來。
這偶遇使我想起曾經閱讀哈佛大學教導學生如何調節說話速度的資料^。
放慢說話的速度,是給自己時間去整理思緒,也是給對方有空間去思考和明白你的訊息。
該教學也指出句與句之間的留白,就好比文章裏的標點符號,是幫助對方更好地消化所聽到的內容。沒有停頓的說話就好像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令人要很費力去了解。
不但句子之間要留有空間,還可以在說完重點後加長停頓的時間,讓訊息在對方心裏沉澱,增強對方明白/接納。
這種說話方式,可見於不同的生活場景。大學教授向學生講授理論,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閨蜜回應失戀的好友,向心儀的人表白等等,是說得慢和有較長的停頓,有利聆聽和消化。
這樣看來,說話快就是不好嗎?我想這也未必。
有時面對猶疑的聽眾,把停頓空間壓縮,是不讓對方有時間想出反駁的理由,從而增加自己有說服力的感覺。這讓我想起雜貨檔攤的推銷員,就是用不停口的說話方式去遊說客人。另外,拍賣官有時也會用這方法去鎖定成交價。而快速加上提高聲線的說話方式,則能夠傳達興奮的情緒,是演講者鼓動群眾的方法。
那位在公園遇到的新朋友,他那慢聽慢說的風格無疑是贏了我對他的注意。等待他說話時就是一直望着他,閱讀他的臉孔,然後發現那雙溫柔而帶點累的眼睛,心裏按不住低歎:怎麼可以這樣的美?哎,看來我結果還是分心了。
參考:
^ “How can I use my voice to speak clearly?” The Derek Bok Centr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rvard University. Nov 2019.
很感謝你讀到這兒,讓我的文字能夠與你觸碰🌻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預先取得我的同意,謝謝!
文字©黃璧怡(stargazzze11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