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炳哲,一行出版,2013/2020
頁碼後面是內文,井字號「#」後面是我寫的。
P11 數位溝通單靠這種即刻性,便能傳達更多情感。由此觀之,數位媒體即為一種情感媒介。
# 社群媒體上的確充斥著各種情感,讚/怒/心/哇/加油基本上就是規範使用者立即將自己的反應歸類成某種情感以利企業進行計算。那些無法或很難被計算的情感通常不會被鼓勵。
P14 在數位革命方興未艾的此時,我們不得不再次改寫施密特對主權的定義:主權者即支配網民抗議聲浪的人。
# 在討論對網民抗議聲浪的支配時,最好把非人也考慮進去。
P16 數位時代的憤慨無法被吟詠...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無法發揮強大行動力量的情感狀態。
# 或許的確不是「強大行動力量」,不過我想還是產生了某些力量(例如木村花事件),誠如作者所說,不用負責是其特徵。
P26 我們透過視窗觀看到的,並非公共空間,而是其他視窗。...如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在不經中介的情況下,直接參與,並發表自己的意見。
# 不但便宜還可以直接參與又不用負責,消費者的最愛(但是不可以直接參與平台的演算法決策)。
P32 作為數位之鏡的智慧型手機使人類進入後嬰兒期版的鏡像階段。
# 想想自己有多常因為想要看到別人(對於某件事)跟我們有一樣的反應而使用社群媒體。
P39 相對於《後窗》,數位視窗不會遭受現實事物(亦即他者)的侵入。數位視窗能夠比《後窗》更有效地保護我們免遭現實事物入侵。
# 馬斯克大笑,他就是入侵推特的現實事物,或許該感謝他提醒了我們這些社群媒體用戶現實的存在。
P44 傅拉瑟並未提及讓工作不同於遊戲的績效原則。...而遊戲者不斷服用興奮劑,不斷自我剝削,直至毀滅。數位時代其實是績效時代,而非休閒時代。
# 德文的績效(leistung)包含了下列意思:power, performance, output, capacity, benefit, service, achievement, rating, work, payment, accomplishment, effort, feat, merit, result.
P46 如今,一切都變得可計數,以致所有事物均可被轉譯為績效與效率的語言。如此一來,所有不可計數之事物都不復存在。
# 這種「轉譯」工作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核心。
P53 然而,更深層的感知愉悅,卻是來自於無效率的視覺。這種愉悅源自於使目光逗留於事物上,而不去獵取它們。
# 想到老莊思想,無效率、無用、無為。也讓人想到勒瑰恩,無知是最高的讚美。
P61 相反地,大地秩序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 最近也讀了安清的松茸故事,實在很想反駁這種「大地 = 堅實不變秩序」的想法,其中或許有性別的因素🤔。
P64 相反地,數位現象學則擺脫了這種精神的辯證式痛苦,成為「按讚」現象學。
# 雖然這段在談的是黑格爾,不過想到鋼鍊說的「不伴隨著痛苦的教訓毫無意義」,如果有不伴隨著痛苦的辯證法祖克伯大概會願意收購吧。
P66 物聯網創造出新的幽靈。曾經沉默的事物,如今開口說話。
# 關注我!按讚!分享!開啟小鈴鐺!分享給你所~有~的朋友!歡迎留言告訴我!
P71 當今的圖像已無法令人震驚。即使是令人作嘔的圖像也理應使我們開心。它們已變得可被消費。
# 即便是在敘述痛苦不堪的事情,也可以看到很多人按「哈」,荒謬到恐怖。
P77 自我指涉的系統與政治冷漠且自我孤立的個體相對應。
# 我們一方面覺得政治人物不會說人話只會打官腔,一方面追蹤那些網紅化或頻上政治綜藝節目的政治人物。
P81 相反地,真正的政治決策總是生存決策。每個「立見成效、點狀的原子化決定」,被化約為無約束力、無後果的購物決定。
# 這段是作者在反駁傅拉瑟。如果某個政黨要求(其實只是指出)你點讚、留言、分享都要承擔後果,它很快就玩完了。
P84 當其居民之間的溝通是出自內在需求而非外力脅迫,當毫不羞恥展示自我的渴望勝過失去個人私密領域的擔憂(亦即當自由與監控變得難以區分),便是監控社會臻至完善之日。
# 個人私密領域即是那些很難被計算的部分,也是自我獨立性的根本。
P90 資料探勘能夠在作為個體的人類毫未意識到的情況下,將群眾行為模式視覺化。...數位精神政治掌控了群眾採取行動時所遵循的潛意識邏輯,進而接管了他們的社會行為。
# 我們可能正處在哈里謝頓的心理史學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