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讀書筆記提到,健康的自我表達是自我療癒很重要的一環。
我記得前幾天聽鄧醫師和唐老師的訪談中,唐老師提到她去法國住在朋友家,有一次她說想自己出去走走,住家地址她記起來了,所以獨自出門沒有問題。結果,沒想到要回家時,發現那個住宅區的房子都長得一樣,她有點迷路,就在這個時候,天色漸漸暗下來,迎面走來兩個黑人男子,對方也注意到她,並且露出不友好的信號,她非常害怕對方會行搶,於是假裝自己認得路的走到某個陌生人家門口,敲敲門對屋裡的人說:「我回來了,請開門喔」結果那戶人家真的有人出來開門,唐老師就對來開門的人低聲說:「我沒辦法解釋現在的狀況,但我需要你先假裝成我的朋友」,結果在那戶人家的幫助下,兩個黑人男子慢慢走遠了,更巧的是,唐老師的朋友出現在轉角,等於是成功躲過一劫。
聽到這裡,鄧醫師終於出聲回應說:「唐老師,所以你不孤單耶,在唐老師你的心中,會想到要去求助,想到找人來幫你。」
「你知道,我輔導過的一些曾經被深深背叛過的個案,他們是對人這種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他們不相信有人會幫助他們」
在著墨於習得性無助之前,首先要來說說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意即「個體對於自身達能目標的信念強度」,我們長大過程中,因為吸收的知識與經驗變多了,所以達成目標的能力、和判斷狀況的能力都會增加,因此在設定目標之後,對於自己會有一定程度的信心,確信自己能達到目標。
正常來說,自我效能感會隨著年紀越大,而越發增強,但也有一些例外情況。比如說,從小到大,身邊的大人並沒有引導你找到方法解決問題,或曾經多次在你求助時拒絕你,或是給出的方法、訊息反覆無常讓你混淆,這時候,你就會開始混亂,覺得遇到困難無法求助,而且覺得自身行為和結果是沒有關聯性的,好像不論你做什麼,都達不到目標,最後就會進入放棄表達狀態。
習得性無助,便是指「認為自己的努力與結果之間無關聯,不認為自己能達到目標,自我效能感低落」的一種感受。
長期的習得性無助感,會讓一個人的自尊低落,且容易抑鬱,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無法借助他人的力量站起來。其實某種程度上,習得性無助也是一種對於基本人性的失望。
但是,真的不要放棄,即使身邊都沒有人願意幫助你,也要相信你值得被善待,不要放棄希望,繼續尋找,而且現在網路上很多資源,不論是看文章、聽YT、聽podcast,你都會發現,有一群人跟你一樣,遇到同樣的困難,你並不孤單。慢慢的從這些文字、影片中療癒自己吧。
如果你也曾經受限於不會求助、無法表達感受和需求,或許你可以先從書寫自己的感受開始。
因為,唯有能感受到自己遇到困難當下的情緒─不論是恐懼、懊惱、悲傷,唯有你知道你的感受是什麼,才有辦法做出相對應的行動。比方說,你出國遇到街頭藝人熱情的與你拍照,本來都說拍照免費,沒想到拍完照後對方瞬間變臉要求要付費,面對此種威脅與恐嚇,當你先感受到恐懼─
「我很害怕,我有危險了」
「有多危險?是我的錢財不保?還是連生命安全都可能有問題?」
「現在身旁有什麼資源可以使用?」
經歷這種種的思考後,才會做出適合當下的求助反應。
因此,「情緒」是一個線索,幫助我們知道我們接下來需要什麼,以便採取必要的行動。
如果你是不習慣表達自我的人,可以先試著列出各種情緒詞彙 (網路上很多相關表格可以使用),每天晚上試著回顧一天發生的事情,書寫事情之外,也書寫它們帶給你的感覺,漸漸的,你會發現你越來越能夠辨識自己的情緒,甚至在事發當下就知道自己的感受,再過一段時間,你會進展到不僅能當下識別感受,還能馬上化為語言表達出來。
希望大家都能與自己的感受連結,重新找回表達自己的力量。
鄧醫師和唐老師的訪談詳見Y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