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開始迷惘,屬於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聽了唐老師和鄧醫師的訪談,才聽了十幾分鐘便充滿收穫。推薦大家也去聽,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段對話,不僅有專業知識,也充滿了兩位前輩的人生智慧。

提到個體化,我整理了一些自己之前看過的書籍,也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個體化:榮格心理學很重要的一個面向,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獨立且完整的個體,這次先說「獨立」的這個部分。

獨立個體的意思,就是在思想上、精神上、情感上、經濟上,都具備獨立思考、判斷以及做決策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不再人云亦云,不是因為到了幾歲、你的父母認為你該做什麼工作、該買房、該結婚,你就去做;而是因為你自發性的想在人生這個階段,採取什麼行動,你是在思考了自身的需求,思考了現實的因素,加以總結並做出最後的決定。

舉例來說,你到了三十歲,在工作上比較穩定了,於是父母開始催你結婚,但現實層面是,你的戀愛經驗值為零,此時迫於父母的期望,你只好硬著頭皮去相親,覺得對方看起來還算不錯,父母也覺得她好,於是你們交往一陣子之後,便結婚了。這或許是父母那個年代,再正常不過的人生軌跡,很可惜的是,現在時代變化太快,如果自己都還沒有發展出個體性,而是習慣接受父母的安排、習慣順著主流想法去做,有一天,或許你會感到非常茫然,你究竟是如何走到這裡的呢?

即使很幸運的,你的一生很順遂、並未遇到太大的困難,但是到了晚年回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是由父母和旁人合力撰寫腳本的一齣戲,這齣戲雖然你從頭參與到尾,屬於你自己的部分卻不到10%


如果人生是一齣戲,演員不可避免的是你,你希望編劇和導演是誰?


唯有從自身需求與思考出發所做出的行動,那才會建構出真正的你自己。很可惜的是,華人社會尤其強調要聽長輩的話,有一句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從小便被這句話給嚇大,漸漸的,我將決定權交給了長輩,聽他們的話,按照他們的意思做,就這樣迷迷糊糊的活到了二十幾歲,心裡常常很鬱悶,卻也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而使我覺醒的,是一件工作上非常痛苦的經歷,在那段時間裡,除了憂鬱,也有一次非常大的恐慌,我聽過幾位前輩分享他們經歷恐慌的過程,以及後續的變化。綜合旁人和我自己的經驗,我想,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 其實是一個救贖的開端,那是我們的自我第一次真正被看見的時候,會有的反應

只有在那個當下,你的自我才終於有機會冒出頭來,對你說:「我過的很辛苦,我的需要一直都存在,我想被看見,你看見了嗎?我一直都很努力,一直都非常的努力」


不要讓外在的聲音和期待,淹沒了你自己內在的需求


自那段經歷以後,我才開始學習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也開始相信自己的思考和決策能力,從旁人手中拿回對自己人生的主控權。以前,總是很希望能遇到完美的愛人、知己,希望他們能完全理解自己,很可惜的是,最能夠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所以,是時候放下對旁人的期待,自己重新學習認識自我、看重自己的需求了。

我曾經看過一句話,他說,當你開始迷惘,不知道要往哪條路走的時候,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作為一個才剛開始人生旅途的人來說,我覺得有些迷惘,卻也有些期待,每遇到一個困難,有些害怕,但也有勇氣從內心湧現,我想,這就是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過程吧!



唐老師與鄧醫師的訪談完整版請見YT



另外補充後來周心理師和鄧醫師的訪談,裡面也有提到當你離開旁人認為「正常」的道路時,迷惘是很正常的,因為沒有人走過阿XD



自我成長相關的書籍,推薦兩位心理師的著作:

李國翠心理師─我不過被動的人生 讀書筆記#3:你知道嗎?人生永遠有選擇權─《我不過被動的人生》

武志紅心理師─自我的誕生 《自我的誕生》人活在世界上,不是生來就要去順從的

武志紅心理師─深度關係讀書筆記|深度關係|懂事,可能來自深度無助 (1)



下一篇會來說說成為「完整」的人的這一個面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勇敢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37會員
147內容數
我是Dite 戴特,也可以叫我戴戴😊,這裡會記錄我重塑新生活的點滴 好書推薦|推薦各種心理學、自我成長的好書 旅遊的日子|熱愛日本旅遊,記錄旅行的所見所聞 簡單生活|紀錄自己喜歡看的劇、動畫,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心靈補給|一些從心理書籍獲得的啟發和體悟
2025/04/26
我非常喜歡一位心理師──武志紅,他所寫的書《自我的誕生》《深度關係》這兩本都非常推薦,透過各種比喻、精準的詞彙,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描寫的很好理解。
2025/04/26
我非常喜歡一位心理師──武志紅,他所寫的書《自我的誕生》《深度關係》這兩本都非常推薦,透過各種比喻、精準的詞彙,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描寫的很好理解。
2025/04/12
自從二月發布完文章後,沉澱了一段時間 整整兩個月,專注於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每天注意飲食、充足睡眠,遇到壓力定期出去走走、看喜歡的書、追喜歡的劇 讓自己每天開開心心的 工作上也不強求一定要怎麼樣 做好基本盤,剩下的有力氣就多做,沒辦法的時候選擇先放過自己 沒想到這樣實行兩個月
2025/04/12
自從二月發布完文章後,沉澱了一段時間 整整兩個月,專注於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每天注意飲食、充足睡眠,遇到壓力定期出去走走、看喜歡的書、追喜歡的劇 讓自己每天開開心心的 工作上也不強求一定要怎麼樣 做好基本盤,剩下的有力氣就多做,沒辦法的時候選擇先放過自己 沒想到這樣實行兩個月
2025/02/09
探討近期臺灣YouTube界熱議的心靈成長課程爭議,分析課程中潛藏的操控手法,例如不知情同意陷阱、人格貶低、先貶後褒的心理操縱,以及造成類似躁鬱症的症狀。文中提出自我保護的方法,強調尊重自身感受、辨別偽善的「為你好」要求,及避免過度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呼籲讀者重視心理健康,並在安全環境中追求自我成長。
Thumbnail
2025/02/09
探討近期臺灣YouTube界熱議的心靈成長課程爭議,分析課程中潛藏的操控手法,例如不知情同意陷阱、人格貶低、先貶後褒的心理操縱,以及造成類似躁鬱症的症狀。文中提出自我保護的方法,強調尊重自身感受、辨別偽善的「為你好」要求,及避免過度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呼籲讀者重視心理健康,並在安全環境中追求自我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我們人生中總會遇到那幾種時刻,例如:決定未來的方向、決定生活的樣態、決定對自己負責,這些決定也許來自於學業、工作、家庭或是自己對生命的憧憬。 本來我們每天就必須要做數個大大小小的選擇,而有些決定,需要的不是一瞬間的勇氣,而是長遠的信念。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我們人生中總會遇到那幾種時刻,例如:決定未來的方向、決定生活的樣態、決定對自己負責,這些決定也許來自於學業、工作、家庭或是自己對生命的憧憬。 本來我們每天就必須要做數個大大小小的選擇,而有些決定,需要的不是一瞬間的勇氣,而是長遠的信念。
Thumbnail
今年三十二歲了,感覺自己的人生在進入三十歲以後起了很大的變化,就以此文稍作記錄。 三十歲以後,我開始嘗試「讓自己過一個真正心安的生活」;這個過程很辛苦,充滿實驗性,走了很多錯誤的路,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也試過一些愚蠢的方法,但人總是必須走這一遭,畢竟人生沒有坦途,路是靠自己雙腳走出來的。
Thumbnail
今年三十二歲了,感覺自己的人生在進入三十歲以後起了很大的變化,就以此文稍作記錄。 三十歲以後,我開始嘗試「讓自己過一個真正心安的生活」;這個過程很辛苦,充滿實驗性,走了很多錯誤的路,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也試過一些愚蠢的方法,但人總是必須走這一遭,畢竟人生沒有坦途,路是靠自己雙腳走出來的。
Thumbnail
今天介紹一本由幸福文化出版的心理學書籍,作者遲毓凱是一位心理學院的副教授,擁有20年的心理學教學經驗,常年在大學為高級經理人兼職講授管理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 作者提到,心理學是一門文化差異較強的學科,他是根植於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邏輯起點是一個人的腦生理基礎、認知、情感、動機、人格等內容。對於集體主
Thumbnail
今天介紹一本由幸福文化出版的心理學書籍,作者遲毓凱是一位心理學院的副教授,擁有20年的心理學教學經驗,常年在大學為高級經理人兼職講授管理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 作者提到,心理學是一門文化差異較強的學科,他是根植於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邏輯起點是一個人的腦生理基礎、認知、情感、動機、人格等內容。對於集體主
Thumbnail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渴望獨立的人們總是嚷嚷要搬出原生家庭以獲得自由,殊不知這只是邁向獨立的第一步,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挫折與困難時,是否仍時時希驥他人出手援救?又或者內心感到脆弱的時刻,能真正接納內心的失落感蔓延? 獨立從來都不是以年紀來劃分,也非以結婚成家來論定,而是一個人能否有足以體察審視自身的能力,並且能不仰賴他人
Thumbnail
渴望獨立的人們總是嚷嚷要搬出原生家庭以獲得自由,殊不知這只是邁向獨立的第一步,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挫折與困難時,是否仍時時希驥他人出手援救?又或者內心感到脆弱的時刻,能真正接納內心的失落感蔓延? 獨立從來都不是以年紀來劃分,也非以結婚成家來論定,而是一個人能否有足以體察審視自身的能力,並且能不仰賴他人
Thumbnail
【本集主題】 :如果我一直遇不到可以和我相愛的人,怎麼辦? S+V+O三步驟,教你打造共同愛的課題 〔STEP1〕:由我,變成我們
Thumbnail
【本集主題】 :如果我一直遇不到可以和我相愛的人,怎麼辦? S+V+O三步驟,教你打造共同愛的課題 〔STEP1〕:由我,變成我們
Thumbnail
小時候你是不是這樣想:我想快快長大,長大以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這個願望其實很實際,成年了本來就自然擁有自主權,可以自己安排做什麼,出門不用跟爸媽報告要去哪?想要讓自己的生活過成什麼模樣,自己可以規劃,聽起來挺棒的,人生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成年後的我們,隨著年紀增長,反倒越來越難「做自己」
Thumbnail
小時候你是不是這樣想:我想快快長大,長大以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這個願望其實很實際,成年了本來就自然擁有自主權,可以自己安排做什麼,出門不用跟爸媽報告要去哪?想要讓自己的生活過成什麼模樣,自己可以規劃,聽起來挺棒的,人生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成年後的我們,隨著年紀增長,反倒越來越難「做自己」
Thumbnail
生命都由共生,未分化的混沌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容貌和性格。從基因的組合,到誕生出來的各種特徵特質,我們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然而,誕生一開始,我們並未能認識這個自己,更多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是混淆一體的;對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之處,是混沌不明的。
Thumbnail
生命都由共生,未分化的混沌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容貌和性格。從基因的組合,到誕生出來的各種特徵特質,我們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然而,誕生一開始,我們並未能認識這個自己,更多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是混淆一體的;對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之處,是混沌不明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