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土壤質地如何影響生態系統的水分限制

我們在學植物生理學的時候,有一個章節討論到植物的水分吸收。在那個章節裡,我們學到了植物如何吸收與運輸水分。


植物從哪裡吸收水呢?當然是土壤囉!土壤由岩石風化後產生的碎片組成,主要的成分是矽酸鋁。不過,依據土壤顆粒的大小,還是可以分成粗砂(顆粒直徑2-0.2 mm)、砂(顆粒直徑0.2-0.02 mm)、細砂(顆粒直徑0.02-0.002 mm)以及黏土(顆粒直徑0.002以下)。


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是存在土壤顆粒之間的縫隙裡。一般來說,土壤顆粒大的,因為顆粒與顆粒之間的縫隙太大,水分比較難以留存;而顆粒比較小的,因為土壤顆粒之間的縫隙較小,所以可以留住較多的水分。也就是說,砂子留不住水,而黏土可以留住不少水。


但是,若因此就以為黏土比砂子好,那就錯了。因為黏土之間的孔隙都很小,水分很容易就可以充塞其中,所以氣體反而不容易保留在裡面;而砂子雖然不容易留存水分,但卻很容易可以充滿氣體。所以,留得住水的氣體不夠,留不住水的卻有足夠氣體。只能說很難有完美的組合啊!


不過,將適當比例的砂子與黏土混合,就形成大部分植物都可以安家落戶的壤土。一般來說,大概是四成的砂子、四成的細砂與兩成的黏土,就可以形成壤土了。


植物的根部從土壤的縫隙中吸收水分,同時也吸收到礦物質;植物的根抓住了土壤,也讓自己可以穩穩地固定在地上,不會風一吹就倒、雨一淋就飄走。


不過,隨著暖化造成平均氣溫上升,對土壤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首先,溫暖的空氣可以涵容更多的水蒸氣。也就是說,溫暖的空氣會從周圍的環境中取走更多的水分。這樣就會讓植物與土壤失水的速度加快。


當土壤失去的水分變多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土壤會更快乾掉。而不同的土壤在失去水分的時候,對植物會有不同的影響。


有植物在的土壤區域的水分,當然會先被吸走。這個區域的水被吸走,其他區域的土壤的水就會慢慢流過來。


通常黏土裡面的水分會比較容易互相流動,而砂子裡面的水分就比較難互相流動。於是,對植物來說,因為要從黏土裡面吸水比較容易,所以生長在黏土的植物,大氣的含水量對它們的蒸散作用的影響比較大。而生長在砂質土壤裡的植物,因為要從砂子裡面吸水比較難,所以它們會更快感應到土壤的水分不足,因此生長在砂質土壤裡的植物,比較容易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既然暖化會造成蒸散加速,那麼對砂質土壤的影響會比偏黏土質的土壤更大,也就是說,生長在砂質土壤裡的植物,一般狀況下受到暖化的影響就已經偏高;若再加上旱災,那麼對植物的影響就更大了。


整體來說,全球暖化會使得許多生態系統從「能量限制」轉為「水分限制」。原本限制植物生長的主因是陽光、溫度這些植物能使用的能量,但是當溫度升高時,大氣需要涵容更多水分,而這使得土壤與植物的水分都會進入大氣。當植物透過蒸散作用失去水分時,它們就必須從土壤中取得更多水分;但是土壤卻也因為氣溫上升造成蒸發速度加快,造成土壤含有的水分不足。


當植物無法從土壤中吸取足夠的水分時,植物會先關閉氣孔,甚至啟動所謂的「永久凋萎反應」來避免自己失去更多水分;而這些反應都會造成植物生長變慢,所以農作物的產量也就下降了。


總而言之,暖化造成土壤水分蒸發加速,而這會進一步影響到植物是否能從土壤中取得足夠的水分。當植物發生缺水時,就會對植物的生產力發生影響,於是就造成農作物的產量下降。而這些現象,在砂質土壤中會更為劇烈。


要如何因應呢?雖然讓地球降溫才是釜底抽薪之計,但顯然緩不濟急;現在可能的方法應該就是要改善土壤質地與培育耐旱作物,或許還可以開發一些可以降低土壤蒸發的方法,一起來降低氣候暖化對植物的影響。


參考文獻:


Wankmüller, F.J.P., Delval, L., Lehmann, P. et al. Global influence of soil texture on ecosystem water limitation. Nature 635, 631–63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089-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大學教師。 由寫科普開始,近年來轉到動物與植物的科學史。 專欄: 國語日報「原來作物有故事」(https://susan-plant-kingdom.blogspot.tw/) 幼獅少年「動物書房」(https://misc999.blogspot.tw/) CASE報科學「老葉的植物園」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