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同學,上課囉!

#感謝學校與同學的肯定 #博士生貢獻社會的方式 #不是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的李老師 #獲得同學還算有趣的評價

#感謝學校與同學的肯定 #博士生貢獻社會的方式 #不是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的李老師 #獲得同學還算有趣的評價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西蒙.波娃、沙特、梅洛龐蒂等都曾於高中教哲學,且共通點為,皆畢業於法國最菁英的學校-巴黎高等師範學校(ENS Paris,簡稱巴黎高師),該校畢業的學生,主要從事教師(大學、預科班、高中)、研究人員及公務員等工作,反映了法國重視哲學教育的傳統。另從歷屆法國哲學會考的考題亦可知,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的理性批判,在教育與啟蒙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今,高中也成了我實踐哲學的場所。


  之所以有機會進到高中教哲學,源自於九月時受淡江建築學姐之邀,臨危授命,到學校上了兩堂課,介紹我國營建體系、現在建築與古蹟修復工程、文資法。課後學校問我有沒有興趣開班,於是我大膽的、把這次當作最後一次機會的,開了我最想開的課-「活用建築哲學」(若放在建築系會希望開在高年級,因為需要一定的經驗後,才適合作為反思的材料)。在與校長面試(相談甚歡)後,學校同意讓我於冬季班(十週,其中一週工作營)上「活用建築哲學」,每週兩堂課(早八,兩小時)。


  今天上完第一堂課,感想是,同學要早點睡,才有精神的準時上課呦。可能因為小班制的關係(共七位學生),上課不用負責管秩序,且課中與同學互動都能有所回饋,與自己高中時上課的經驗有所差異(不愛發問,永遠都沒問題)。  


  印象最深的是,談到「哲學為什麼」與「哲學為了什麼」的差別時,我舉例說,小朋友都喜歡問父母為什麼把他生下來?這時父母為避免無限後退的問題(祖父母生下父母,曾祖父母生下祖父母...),父母應該將「為什麼」生下他的問題,轉為「為了什麼」生下他;「為什麼」是問過去,「為了什麼」則是問未來,而未來正因為尚未到來,保有許多可能性,這時小朋友就會專心想「為了什麼」而不再發問。有同學則達到,父母說她是從石頭蹦出來的(家住花果山?)。


  另當我對比科學與哲學時提到,前者是「先想而後做」,後者則是「先做而後想」,同學也能馬上達到,「那哲學不就跟莽夫一樣?」之所以有此問題,在於前面介紹了柏拉圖《理想國》;將城邦分為三個階級,分別為君王、衛士及農工商,相應的德性則為智慧、勇敢及節制,並說明德性不可單獨存在,而是互動關係,如:勇敢不可無智慧,否則淪為有勇無謀的莽夫。然而,哲學的「先做而後想」當然不是莽夫,而是先等事情發生後,有了可反思的經驗、材料後才出現。如同游泳,獲得再多關於游泳的知識都不代表學會游泳,學游泳必須在「水中」才可習得。哲學不只問生命、生活的意義,更在於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最後,簡單介紹一下敝校-汗得學社,為一所體制外,以建築實作為學習核心的國高中;2002年成立於德國,2018 年9月成立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原先只有高中部,目前有國高中部),迄今已邁入第七個年頭。其辦學理念為:


  「汗得,以造房子,也就是以建築為主題的知識實踐,與年輕學子一起,為未來做好生活的準備。」


  「參與造房子,是連結自己與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種先有紀律再有創意的學習實踐。」


  「以『安居』為前提,實踐永續建築的工藝,以尊敬謹慎的態度來完成設計、建築以及營造的工作,並以正確務實的方式處理新、老房子的能源使用,建立為未來負責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知,學校的教育目標是透過造房子、透過人與人互動的過程,連結世界(歷史、經濟、價值、風土),並習得讓自我與他人「安居」的能力。然而,如何透過建築達到心靈上的安?


  「『造房子』的德文動詞是Bauen。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認為,Bauen並不特定指建築的行為,而是人生在世的種種作為,也許可以稱作為『營生』。之所以要辛苦『營生』,所求也就是為了『安居』。」


  學校有意識到Bauen並不特定指建築的行為,而是人生在世的種種作為。「建築」作為一種追求安居、一種追求安穩、安全、安心的活動,不只體現於物質上的建築,更體現於精神上的建築;即有能力建築自己的人生、認識自我、實現自我、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綜上,透過備課看了許多哲普書籍及網路哲學概論課程,自己也獲益良多,除了重新思考哲學的「用」之外,更讓我重溫當初受哲學思考吸引的感動。


  期望透過「活用建築哲學」的課程,加入「反思」的建築;反思建築自身與世界、與他人的關係,讓同學有不同認識建築的視角。如同康德哲學被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是改變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從宇宙中心轉向人本中心。不管同學未來做不做建築,都能帶著反思與批判的「建築」精神,實現值得活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曾擔任地方文資公務員,發現追求的是藝術家人生而非公務員人生,毅然辭職投入研究/研究興趣: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