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那些孩子們教我的事
最後,我想透過這一年半以來感受到的一些小事,來呈現我在早療工作中的反思與學習,進而揭露我在這工作中的態度及成長。
故事一、因材施教
○璉與○瑋是我最掛心的雙胞胎兄弟,一開始是對於同卵雙胞胎、同為疑似自閉症的案例感到有趣,我以為他們就是彼此的複刻,只是身在不同班級,想不到最後在他們身上印證了一些事,開始想像教育是怎麼一回事…
第一次見到他們,我默默地蹲在弟弟的座位旁、告訴他我是猴子老師,他只是看看我,跟我說:「我不喜歡你…」,趁著他去上廁所,我跟了過去,問道:「你哥哥是不是○璉?他在什麼班啊?」○瑋在聽到熟悉的話題後,態度大為改變,溫暖地承諾要帶我去找哥哥,我們約定好中午吃完飯有空時再去。到了中午○瑋在走廊遇到我,牽著我的手去找○璉,還對著哥哥介紹了我,但哥哥的反應冷冷的、不若弟弟那般溫暖,帶著一點陌生與打量吧!
○瑋的導師約50歲,性格直接、嗓門大,重視認知能力,該班上的孩子大多安靜懂事,願意主動協助○瑋完成作業或表演;○璉的導師甫從大學畢業,授課及帶班方式隨機應變,但班上的孩子較躁動,再加上幾個調皮搗蛋、愛惡作劇的孩子,根本無暇顧及○璉的團體生活。原本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兩兄弟在這截然不同的環境下,肯定是○瑋能獲得較多的關照及成長;閒暇時也常與校長討論兩兄弟的學習狀況,我們一致認為在抽離教學或小組教學時,○瑋在學習表現、社會互動、情緒行為控制上優於○璉。
想不到到了學期中,○瑋的導師開始反應○瑋在班上開始會頻繁地用「我不會」來逃避學習,甚至連他最喜歡的繪畫創作也是,有幾次入班觀察時,○瑋也忽然出現哭鬧、自傷的行為,至於在同儕互動上,即使有幾個小孩子特別照顧他,他遇到問題時也僅願意詢問特定幾個人,但他總是無法說出他們的名字,更遑論發作業本那類的事了;反觀○璉,入班觀察時發現○璉開始「組織」起他的個人小團體,像是:在廁所詢問B小朋友願不願意跟他和A小朋友一起當好朋友、上課或戶外活動時開心地和小朋友瘋玩在一塊、好奇地靠在其他小朋友旁邊一起看書、開心地發作業本…這一切開始讓我匪夷所思起來,到底是為什麼兩人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呢?難道「放生」才能活得比較強壯嗎?!
後來我反覆思索、觀察,我只能說每個孩子都應因材施教也不應該操之過及,○瑋的導師以威權及分組競賽、賞罰分明的方式作為班級經營,認為大班的孩子這時應具備注音、拼音的命名及書寫能力,甚至每週三上午會煞有其事地分配考試座位、親自監考。○瑋天生就較哥哥敏感,對環境的好奇及回饋多,卻因此承受著許多莫名的壓力,必須競爭、必須忍受同儕的怪罪、必須被測驗,連最喜歡的繪畫創作都必須依照規定而行;而○璉,他有充足的自由意志,與同儕的良好互動逐漸引起他對環境的回應,他開始在課堂上回應老師的問題,開心地畫畫、開心地嬉戲,就算無法用注音符號寫出自己的名字那又如何?
有一次○瑋在午休時間坐在導師旁邊,掉著淚看著另一方的我,像是期待著我能幫幫他或陪陪他,我硬著頭皮過去 (硬著頭皮因為後來導師認為○瑋有時的脆弱是故意的,這樣才能被校長、巡輔關照或帶出去玩…),在我與他對話、試圖引導他的情緒時,他忽然說了一句話:「我心情不好…!」,當下我非常非常震撼,只能拍拍他、告訴他午休後再來找他,然後回到辦公室反覆咀嚼他的這句話,一邊咀嚼一邊感到難過、感慨。在歷經一學期的觀察討論後,校長決定讓○瑋在下學期轉班,到一個不同的班級去重新適應,接受不同的刺激、感受不同的溫暖。
最後,○瑋在大班下學期順利轉入另一班,該教師是兩兄弟中班時的導師,給予○瑋充分的空間從事他喜歡的繪畫活動,在○瑋情緒低落時像個媽媽一般給他鼓勵、擁抱;有一天,○瑋在我們的鼓勵下上台分享他的畫作─動物園,他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各個動物的生長棲地及互動 (北極熊住在北極、大象住在大草原,大象撞到麋鹿…),台下的同學們聽得著迷,我也在這個孩子身上重新感受到快樂自信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