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我忽然很想讀安倍能成(1883-1966)的文章,因手上沒原文資料,沒法對他有更深入的認識,於是就到青空文庫找尋。可惜的是,該網站僅只公開〈初旅の残像〉這一篇遊記,主要記述安倍返回故鄉愛媛縣松山的人情與風景。對研究者而言,這篇有著鮮明時代印記的隨筆,發表於中日戰爭的1937年,仍然有超乎政治之外的意義,並能提供一種考察那個時代的另類視角。或許,我在閱讀上太過貪婪,僅僅讀了這篇遊記,仍然感到不夠癮,只好開闢第三管道探索安倍能成的思想經歷。
我採取雙管其下的做法。
其一,按照以往經驗,我知道 NDL有大量日文資料,多半可自由下載,到那裡挖掘所需史料文本,比我委託日本朋友代購原文來得快速,而且有些年代過久未必買得到。
其二,我必須借重惟喆這位超級圖書館員的協助,因為他對中國的出版物知之甚詳,總能及時補全我需要中文譯本的空白。總之,我相信他就是有辦法和門路,在關鍵時刻找出安倍能成著作的中譯本。
眾所周知,在NDL上,日治時期論及臺灣的文本種類相當豐富,上次,我因好奇心驅使(想了解故鄉嘉義路旁栽植木麻黃的起源),就下載讀過一部專書中「木麻黃」引進臺灣本島的由來。但話說回來,資料太多未必是正向的,不自我克制濫讀的慾望,很容易就會偏離主軸,無意間,陷入如獵人拿霰彈槍朝灰暗天空亂射的窘境。例如,我鍵入「臺灣風景」一詞搜尋,立刻出現了葛西虎次郎《台湾風景写真帖》(明治44年10月)一書。雖然瀏覽這本書,對我加深日治時期的臺灣風景有所助益,但有了上次走岔迷途的經驗,我守住克制僅只記住該書名,不敢激昂點進點出,而是直奔主旨和文本的主角----安倍能成。
這一次,我查尋的結果頗佳,很快就找到《安倍能成選集》,該選集共有5卷。我快速瀏覽了這5卷的目錄,下載了第1至第4卷,因為第5卷為安倍論斯賓諾莎倫理學的專著,我對日文語境中的斯賓諾莎興趣不大(注:家裡已有三四冊《斯賓諾莎》中文譯本評傳,因此沒有下載)。安倍能成〈臺灣風景〉(1933)這篇遊記收錄於《安倍能成選集》第二卷(pp139-149頁)該文記述安倍於殖民地時期任職京城帝國大學教授來臺灣遊歷的印象與感想。文中分為5小節,開篇提到,「是年三月初,京城零下13度,一片銀白世界,三月中旬,他從基隆登陸以後,最期待的即是飽覽蒼鬱遍在的臺灣島景致了。」其後,又提到他走訪劍潭山(臺灣神社)、臺北帝國大學內高聳的椰林、阿里山、臺南熱蘭遮城、高雄州、恒春、潮州、東海岸的斷崖絕壁;尤其是,他近距離看見老榕樹、栴檀、相思樹、鳳凰木、巴豆樹、檳榔樹、龍眼樹和芒果樹等南方熱帶才有的樹種時,不由得心情雀躍起來。
必須說,我讀畢安倍能成〈臺灣風景〉一文,心情特別快活,我透過安倍能成的遊記時光機,彷彿重新回到了1933年的老臺灣,跟著作者身臨其境一樣,感受著我熟悉的南方樹種在歷史中送來的微風。在我的理解中,這熟悉的微風就是翻開歷史文本的巧手。順便一提《安倍能成選集》5卷本,皆為PDF掃瞄檔,原版紙質泛黃略顯模糊,閱讀起來很費眼力。我讀完這篇遊記,不可怠慢,立刻點上眼藥水滋潤滋潤。就在我感到眼睛痠澀之際,惟喆傳來了安倍能成《康德實踐哲學》中文譯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8),誰能懷疑我的預感與直觀感受呢?我承認自己的眼力正在衰退,必須補充葉黃素和魚油,即使如此,我仍然喜聞樂見接收這特別的書訊。(202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