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出現了多次在解說、舉例「孤獨」、「孤寂」、「孤單」等的意思,還有英文,中、英文各列出了多個詞,我的理解是:
孤獨—是一種狀態,不管是物理狀態,他就是一個人,旁邊沒有其他人;或是精神狀態,雖然在人群中,但是他心裏的主觀感受是孤獨的。
孤寂—除了「孤」之外,又加了一個「寂」字,除了一個「孤」之外,心中又有「寂」感,多了一個情緒。孤獨不一定有寂,他可能很享受其中,或是忙於創作或修鍊等等,如果有「寂」的話,比較會被當作不好的感覺。
「
本書的「少年」並非指12—18歲或18—35歲的某特定人群,「少年」(adolescents),是指那些未僵化至失去理想的、有某種執念、為理想走向極端,但仍然渴望改變的、仍然在路途中蹣跚著、過分自信又過度自卑的在修羅場上苦戰著、郤有一絲與自身的「少年孤寂」相遇的男女們—儘管今天已經80歲,只要還保有尋覓與敲門的初心,就是「少年」。
」
嗯!那我還是本書說的「少年」。從一個工作中退休很多年了,但不覺得自己已走到「目的」或「目標」處了,也沒有一直保持著習慣的作息、動作或觀念,一直在改變中、學習中、探索中,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活出真正想活的樣子來。另一種否定的說法是:我沒有認為自己很懂、很有經驗,要孩子們或年輕人聽我的,我跟他們是一起工作的,不是「教」他們的人。
「獨處」、「孤獨」一直是我的狀態,不管是現在真的一個人獨居,或是以前在家人或同事、朋友之中,都有那種獨自一人的孤獨感。「孤寂」可能也有,原來那是「少年孤寂」,它跟「老年孤寂」是不一樣的,我知道。有孤寂的人才有活力,才有自我,孤寂沒有不好,它是中性的。
註:
願你,永恆少年/哈理斯Harris(蘇俊濠)著,時報文化,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