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弟子的神通示現:摩竭陀賢女經(5)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註釋

[1] 經:原文寫做རྟོགས་པ་བརྗོད་པ,梵文寫做avadāna(音譯阿波陀那),直譯為「對解脫行誼的描述」或者「傳」,屬於十二部經(梵語dvādaśāṅga-buddha-vacana/藏語གསུང་རབ་ཡན་ལག་བཅུ་གཉིས,總括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當中的「譬喻」,乃以譬喻宣說法義。依古漢譯佛經之例,或當翻作「譬喻經」。漢文古譯佛經嘗將阿波陀那譯為「經」,因此從古,將之譯為「經」。又由於補譯字出現於標題處,為避免累贅,故不另用括號標示。特此說明。

[2] 通常佛經都會有「如是我聞,一時……」一語,表示說法時間,並顯示經文結集者是從佛陀處聽聞教法,而非臆造。本經原文即無此句,特此說明。

[3] 福增:原文寫做བུ་རམ་ཤིང་འཕེལ,字面意義為「甘蔗樹增長」。應即《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所稱「福增城」或「福增大城」,也即《大唐西域記》所稱「奔那伐彈那國」。按「奔那伐彈那」梵文寫做Puṇḍravardhanam,翻為藏文則做ལི་ཁ་ར་ཤིང་འཕེལ(Mvyt: 4113),字面意義亦為「甘蔗樹增長」(བུ་རམ與ལི་ཁ་ར皆為蔗糖之義),ལི་ཁ་ར་ཤིང་འཕེལ與བུ་རམ་ཤིང་འཕེལ應同為Puṇḍravardhanam之異譯。參見: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總持寺沙門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卷第十.十七國》:「奔那伐彈那國,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居人殷盛,池館花林往往相間。土地卑濕,稼穡滋茂。般核娑菓既多且貴,其菓大如冬瓜,熟則黃赤,剖之中有數十小菓,大如鶴卵,又更破之,其汁黃赤,其味甘美。或在樹枝,如眾菓之結實,或在樹根,若伏苓之在土。氣序調暢,風俗好學。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所,異道雜居,露形尼乾寔繁其黨。城西二十餘里有跋始婆僧伽藍。」(CBETA, T17, no.761)《佛光大辭典》「奔那伐彈那國」條,也稱「又作奔荼跋達那國、分那婆陀那國、奔陀林國。意譯滿富國、滿增國、福增國、福長國。東印度之古國名,位於迦摩縷波國之西南。」。

[4] 牛授:原文寫做ཁྱུ་མཆོག་བྱིན,梵文做Rsabhadata,《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亦做此譯。

[5] 尼犍子:原文寫做གཅེར་བུ་པ,梵文做nirgrantha,也稱為裸形外道,古譯多做尼犍子、尼揵子,為釋迦牟尼佛之前便存在的宗教信仰,以裸形等苦行為修持,屬於佛教徒所稱「六師外道」之一。

[6] 作賢城:原文寫做གྲོང་ཁྱེར་བཟང་བྱེད,《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譯為「作賢大城」。

[7] 遨哩迦:原文寫做མུད་གི་རི་ཀ,《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譯為「遨哩迦聚落」。

[8] 尼犍子裸形:原文寫做གཅེར་བུ་པའི་ཆ་བྱད,直譯為尼犍子貌、尼犍子裝束,義為尼犍子的外型、形貌。由於尼犍子的信仰者多採裸身修行,因此譯為尼犍子裸形,以利閱讀理解。特此說明。

[9] 精藏大聲聞:原文寫做སྙིང་པོ་ཉན་ཐོས་ཆེ,該詞彙在藏文大藏經中的出現頻率甚低,其義不明,應是「能夠受持正法精藏的大聲聞」之義。待考。

[10] 跋陀迦毘羅:原文寫做སེར་སྐྱ་བཟང་མོ,直譯為迦毘羅衛國的跋陀羅(བཟང་མོ,賢女之義,《十誦律》與《經律異相》均稱之為「跋陀迦毘羅女」),即跋陀迦毘羅比丘尼。「《十誦律.卷五十七》提及她因遭人強捉行淫,佛陀乃制如是戒律:「若比丘尼他人強捉行婬,無受欲心無罪。」(CBETA,  T23, no.1435)參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跋陀迦毘羅」條:「(人名)Bhadrakapilā,比丘尼名。曾為波斯匿王所逼,其心無染愛,脫詣祇洹。佛言心無愛染,則無罪。見十誦律二、經律異相二十三。」;《翻梵語.比丘名第十一》:「跋陀迦毘羅。(應云:跋陀羅迦毘羅,譯曰:跋陀羅者賢、迦毘羅者蒼。)」(CBETA, T54, no.2130)

[11] 神通第一:原文寫做རྫུ་འཕྲུལ་ཅན་རྣམས་ཀྱི་མཆོག,義為「神變者之上首」,今順漢傳佛教傳統,譯為神通第一。

[12] 原文寫做མདོ་སྡེ་པ་དང་བྱེ་བྲག་ཏུ་སྨྲ་བ་རྣམས་ཀྱི་མཆོག,直譯為「經部與說一切有部眾中之上首」。此處按漢譯傳統,譯為「論議第一」。另,佛在世時,雖無經部與說一切有部的分別,但原文如此,此處僅按原文而譯。特此說明。

[13] 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原文寫做རིག་པ་ཐོབ་པ་རྣམས་ཀྱི་མཆོག,直譯為「得辯才者之上首」,而「得辯才」與「觸難答對」為同義詞,因此今按《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弟子品第四》,譯為「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

[14] 畢陵伽婆蹉:原文寫做སྲུང་དབང་གི་བུ,按藏譯本,直譯為漢文時,可意譯為「護主子」。然而,《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將之音譯為「畢陵伽婆蹉」(Pilinda-vatsa),《大智度論》中,則譯為必陵伽婆蹉。又,梵文Pilinda-vatsa的意思(有婆羅門的高慢餘習者),與該字的藏文譯詞སྲུང་དབང་གི་བུ的引申義可資對應,因此採用古譯,以音譯處理。特此說明。

[15] 二十億:原文寫做བྱེ་བ་ཉི་ཤུ་པ,也做གྲོ་བཞིན་སྐྱེས་བྱེ་བ་ཉི་ཤུ་པ或གྲོ་བཞིན་སྐྱེས,梵文原文為Śroṇakoṭīviṃśaḥ或Śroṇa,古譯經典也有其他譯詞,如:室縷多頻設底拘胝(《大唐西域記》)、二十億耳、二百億耳、聞二百億(《大唐西域記》)、輸屢那(巴利:Sona),今日則有依藏文音譯為晝辛吉(གྲོ་བཞིན་སྐྱེས)者。

[16] 諸有情:原文寫做སྐྱེ་དགུ,義為九地或九處,即三界有情之義,為眾生的別稱,因此取其義,譯為諸有情。特此說明。

[17] 攝護者:原文寫做སྐྱོང་བ་ཆེན་པོ,義為偉大守護者。「守護」(སྐྱོང་བ)一詞,在古譯佛經中多譯為「攝護」,此處從古而譯。特此說明。

[18] 五髻:原文寫做གཙུག་ཕུད་ལྔ་པ,應屬乾闥婆之類,可見於《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帝釋所問經》及《大方等大集經》等經。另,原文於「具五髻者」一詞之前,尚有「如是……」(དེ་བཞིན་དུ)一詞,表承先啟後之作用。但於迻譯時,若依文譯出「如是」一語,反而有礙於文脈順暢,因此將之略去不譯。特此說明。

[19] 麨:音同炒,係指由米麥所磨成的穀粉。

[20] 剜取其心:原文為「應作其心之供施」(དེའི་སྙིང་་་་་་་་གི་མཆོད་སྦྱིན་མཛོད་ཅིག།),其中雖無「剜取」此一動詞,但必然具有剜取之意涵,此外,由於此段譯文在翻譯技巧方面,是取其文義而以純漢文語法呈現的表述形式,若不添譯「剜取」一語,將無法充分表達其文義,是故於此一添譯處不另行標註括號。特此說明。

[21] 楚臣雲丹(戒德):原文寫做ཚུལ་ཁྲིམས་ཡོན་ཏན,然而此師很可能是那措譯師.楚臣嘉瓦(ནག་འཚོ་ལོ་ཙྭ་བ་ཚུལ་ཁྲིམས་རྒྱལ་བ,戒勝,1011-1064)。待考。

熱愛分享佛教內容,正專注於學習攝類學,透過辯論逐步進入五大論的學習。 作為佛教辯論的入門新手,我一邊學習一邊整理筆記和心得,目標是讓思維像鋼鐵般清晰,不再輕易被唬弄! 如果你也對用邏輯思維來理解佛教教義和觀點感興趣,歡迎一起探索。 我喜歡邊學邊記錄,期待和大家共同成長,將佛法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其後,詰利詰王就於波羅奈斯城宣告:「我現在就要前往世尊處。」便與成百上千的隨從以及金鬘,同赴世尊所在之地。抵達該地後,他[屈膝跪地,]以額頭頂禮佛陀的雙足;為了聞受佛法而坐於世尊跟前。 詰利詰王隨即又從座上起身,向世尊合掌問訊,啟問道:「世尊!我於某夜做了十個夢,並因而恐懼膽怯。我夢見:象王從窗戶
接著,長老羅睺羅變化成轉輪聖王的形象前來。 家主便問:「摩竭陀賢啊!顯現轉輪聖王形象前來的這位,是妳的導師嗎?」摩竭陀賢告訴她:「這是世尊之子,世尊稱他密行第一。他變現出父親所捨離的榮華富貴,有著轉輪聖王的裝束,七寶具足,千子圍繞,猶如眾星拱月;行君王之道,猶如人主。他既如千江匯注的大海,也是能除
現代語體版 頂禮一切佛菩薩。 世尊(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時,給孤獨長者有個女兒,名叫摩竭陀賢,也住在舍衛城中。她天性善良,心懷善念,利己利人,對佛法具足信心。 那時,在一處名為福增的城市,住著另一位商主,他有個兒子,名叫牛授。牛授親近外道,十分信仰裸形外道的行者。那時候,世尊示
「摩竭陀賢」為舍衛城給孤獨長者之女,遠嫁至福增城,其地多宗仰外道。據本經所說,佛示現神變、調伏外道後,外道紛紛遷移至邊地,其中即包括福增城。 經中故事緣起,城中有一尼犍子外道「牛授」,前往舍衛城化緣,對摩竭陀賢一見鍾情,遂前往提親。給孤獨長者請示佛陀此事合宜與否,在佛陀授記下,長者同意這門親事,嫁
其後,詰利詰王就於波羅奈斯城宣告:「我現在就要前往世尊處。」便與成百上千的隨從以及金鬘,同赴世尊所在之地。抵達該地後,他[屈膝跪地,]以額頭頂禮佛陀的雙足;為了聞受佛法而坐於世尊跟前。 詰利詰王隨即又從座上起身,向世尊合掌問訊,啟問道:「世尊!我於某夜做了十個夢,並因而恐懼膽怯。我夢見:象王從窗戶
接著,長老羅睺羅變化成轉輪聖王的形象前來。 家主便問:「摩竭陀賢啊!顯現轉輪聖王形象前來的這位,是妳的導師嗎?」摩竭陀賢告訴她:「這是世尊之子,世尊稱他密行第一。他變現出父親所捨離的榮華富貴,有著轉輪聖王的裝束,七寶具足,千子圍繞,猶如眾星拱月;行君王之道,猶如人主。他既如千江匯注的大海,也是能除
現代語體版 頂禮一切佛菩薩。 世尊(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時,給孤獨長者有個女兒,名叫摩竭陀賢,也住在舍衛城中。她天性善良,心懷善念,利己利人,對佛法具足信心。 那時,在一處名為福增的城市,住著另一位商主,他有個兒子,名叫牛授。牛授親近外道,十分信仰裸形外道的行者。那時候,世尊示
「摩竭陀賢」為舍衛城給孤獨長者之女,遠嫁至福增城,其地多宗仰外道。據本經所說,佛示現神變、調伏外道後,外道紛紛遷移至邊地,其中即包括福增城。 經中故事緣起,城中有一尼犍子外道「牛授」,前往舍衛城化緣,對摩竭陀賢一見鍾情,遂前往提親。給孤獨長者請示佛陀此事合宜與否,在佛陀授記下,長者同意這門親事,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今天用很快的時間簡介《楞嚴經》的殊勝。第一個、「說法殊勝」。凡是讀過《楞嚴經》的人都知道《楞嚴經》的緣起是 阿難尊者示現墮落在淫室,祂被摩登伽女糾纏困擾。摩登伽女請她的母親修外道咒術攝心,想要促成 阿難尊者跟她女兒的一段淫緣。將要毀滅祂的戒體的時候,祂的心就念佛了。你看,念佛功德大不大!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今天用很快的時間簡介《楞嚴經》的殊勝。第一個、「說法殊勝」。凡是讀過《楞嚴經》的人都知道《楞嚴經》的緣起是 阿難尊者示現墮落在淫室,祂被摩登伽女糾纏困擾。摩登伽女請她的母親修外道咒術攝心,想要促成 阿難尊者跟她女兒的一段淫緣。將要毀滅祂的戒體的時候,祂的心就念佛了。你看,念佛功德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