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說世界上最重要的胞器是什麼,葉綠體(chloroplast)肯定是第一。植物因為有葉綠體,所以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許多大大小小的糖與其它分子,用來合成各式各樣的分子;然後動物吃植物,把植物的分子消化後重組成自己需要的分子。It’s the food chain!
關於葉綠體的起源,歷經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終於知道,陸生植物的「色素體」(plastid,葉綠體只是色素體的一種)源於藍綠菌(Cyanobacteria)。
藍綠菌是一種沒有粒線體的原核生物。它利用類似葉綠體的色素體結構來進行光合作用,滿足自己對能量的需求。
透過觀察發現,陸生植物的葉綠體具有雙層膜結構,與藍綠菌相似;陸生植物的葉綠體有自己的DNA,且與藍綠菌的基因體相似。另外,陸生植物的葉綠體的光合作用機制與藍綠菌相似,而且科學家也發現,藍綠菌的一些基因在演化過程中轉移到陸生植物的核基因體中。
到底藍綠菌怎麼變成葉綠體的?科學家們推測,大約在10億年前,有一個古老的藍綠菌被真核細胞吞噬(!),但是,這個藍綠菌並沒有被消化成「春泥」,而是在宿主細胞中活了下來,逐漸演化而成為今天的葉綠體。這就是所謂的初級內共生(primary endosymbiosis)。
這次的初級內共生事件產生了所謂的古質體生物(Archaeplastida),分為三個主要類群:陸生植物(綠色植物)、紅藻、單胞藻(glaucophytes)。它們都是真核生物!
至於藍綠菌,在這整個過程中發生什麼事呢?隨著內共生關係的建立與發展,藍綠菌的基因體發生了大量簡化。不需要的基因被刪除,有些基因則轉移到宿主細胞核中;另外,為了能與宿主順暢地溝通,還發展出了複雜的蛋白質運輸系統。而且,色素體的功能重點也從能量供應轉變為固碳產糖。
為了要證明這些色素體在演化的過程中的確發生了角色轉變,研究團隊將紅藻與陸生植物的色素體的ATP轉運蛋白轉入藍綠菌,觀察ATP的運輸方向。
ATP轉運蛋白是什麼?它很像電動車的電池交換站。當細胞執行任務時,需要消耗ATP,產生ADP;而這些ADP會透過ATP轉運蛋白運入產生ATP的胞器,用來做為合成ATP的原料。ATP轉運蛋白每運入一個ADP,就會運出一個ATP。是不是很像電池交換站?
他們發現,當加入的是紅藻的版本時,外部ATP濃度顯著上升(比對照組高出約2.4倍);但是若加入的是陸生植物版本,則外部ATP迅速減少,而且幾乎檢測不到ATP輸出。這意味著,紅藻與陸生植物的色素體的功能有不同。
另外,研究團隊還做了功能驗證實驗。他們設計了酵母菌-藍綠菌共生系統,使用有缺陷的、必須依賴外部ATP才能生存的酵母菌。結果有紅藻轉運蛋白的藍綠菌能維持穩定共生關係(24次分裂),但是有陸生植物轉運蛋白的藍綠菌卻僅能維持短暫共生(6次分裂)。
這些結果告訴我們,隨著色素體與宿主的內共生發展下去,色素體的功能的確已經從供應能量為主逐漸轉為供應碳水化合物了。
不過,可別以為陸生植物的色素體並不供應ATP給自己的細胞喔!根據研究,陸生植物的色素體(葉綠體)所產生的ATP,除了自用,也會提供給細胞使用。所以,除了少數(如活躍生長的組織、種子萌發時期、根尖細胞以及需要大量能量的特化細胞)的植物細胞,大部分陸生植物的粒線體都比較少。
所以,透過研究不同生物的色素體,研究團隊讓我們得知,色素體的角色在演化過程中經歷了轉變,從一開始的提供能量為主轉為提供糖為主。不知道這個轉變,是否與高等植物能「霸佔」地球有關呢?畢竟這麼一來,能量來源變得更多元了!
參考文獻:
De, B. C., Cournoyer, J. E., Gao, Y.-l., Wallace, C. L., Bram, S., & Mehta, A. P. (2024). Photosynthetic directed endosymbiosi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bioenergetics in chloroplast function and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 Article 1062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