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會滲透,獨立扶養了另一個世界,也就是我們腳下的世界,這世界可能佔了我們全球物種多樣性的95%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幾千年中發展出複雜的交易網絡,植物把高達40%的碳基糖導向根部,微生物則向外送員一樣把各種礦物質送到門口。植物需要這些礦物質來建構生物量,製造生理活動所需的酵素,吃植物的生物(例如人類)則需要這些礦物質來建造健康的身體。之後更發展出更複雜的「菌根菌」與植物合作,並交織出分布遠廣的真菌網絡,連結整個植物群落,使植物長得更加茂盛。
菌根菌無所不在,唯獨人類擾動過土壤裡沒有,例如礦場或其他失去表土的地區。
作者提到農業耕作的一些常見方式,會對土壤與微生物的複雜群落的連結被破壞,例如作者「犁田」其實會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中的碳暴露在空氣中,和氧結合成二氧化碳。而進入現代化農業,包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於化合肥料的上癮般的依賴、除草劑,以及更新、更快、更龐大的商業農機,都使得對土壤微生物的破壞加劇數倍,也進一步讓土壤變得更加貧瘠,而衍生許多的環境以及政治議題。,例如:乾旱、洪水、河水、空氣汙染、糧食歉收、甚至是動物、土地倫理相關問題。
史莫茲相信自然是整體按某種模式運作,是個複雜的系統,人類卻誤把自然當作複雜的機器,以為只要移除或改變一個齒輪,就能解開一個問題時,就注定會招來預期外的後果,且後果常常比問題本身更糟糕。
書中提到關於現代農業認為幾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其中的「肥料」,多數農民可能認為肥料是必要且必須重複、大量施予的元素,但作者提到:「施用化肥干擾了大自然裡偉大的合作關係。肥料瓦解了植物把碳基糖運輸到根部,跟微生物交換養分的關係,植物變懶了。而菌根菌少了含碳的伙食,就無法生長,讓自己的碳鍊在土壤裡延伸。菌根菌和其他土壤微生物無法產生黏著劑,把碳固定在土壤裡形成保水的團塊。」
肥料會帶來一時的產於豐收(一時可能是數年),但卻會使得土地越來越貧乏,使得農民陷入需要繼續加入更大量肥料的惡性循環。
書中提到:「肥料的效率極差,化肥中大部分的磷會迅速和土壤得無機物結合,然後植物就無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有酵素可以把磷變成植物可用的型態,但施用化學肥料時,這些微生物常常已經休眠會死亡。氮吸收的相關問題更嚴重。沒有健康土壤生物作用把氮轉化成植物可利用的型態,會有高達五成的氮流失,被雨水或灌溉水沖進地下水或溪流中,造成藻類滋生,產生死亡區域。」
關於植物的生長,我們總是想得很簡單,或許不了解農業的人會認為就是把植物放進土裡,而許多農民則是更進一步認為植物需要包括氮、磷、鉀等基本元素(肥料大多由此組成),但在人類能更進一步理解作物跟土地關係(以及跟人的關係後),才發現其中的運作比我們想得更加複雜。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實驗室發現:「需要一個村落才能養好一株植物,只要盯著一株健康的植物,你看到的就是地下有座村莊正在跟著周圍勤奮地生產,確保植物得到所需的一切。」
我們所不了解的地下世界,其中的運作更是複雜到令人眼花撩亂,直視龐大與浩瀚,可能或如一些傳統部落或人民,對此產生敬畏,並想去更多了解;但也可能使人陷入無法掌控的焦慮與慌亂,並想要透過呆版的劑量,來掌控(或破壞)這奧妙的交織。
或許我們也真的在掌控中獲得了許多成果,但也必須附上許多代價。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並非獨立於外,而對於限於時代眼光所致的揮霍與消耗,現在我們或許可以改變那強迫性引領我們衝向毀滅的景況,帶著敬畏與意識,往另一條潛藏在人類、自然古老智慧中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