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海洋到土地 由土地至心靈 一場人與光的對話饗宴

雲林「海上來的光」媽祖文化主題古物展

raw-image


巍巍乎媽祖,像高山的聳立

浩浩乎媽祖,像海洋的寬廣

是人間的聖母;是世界的明燈

是佛教的護法,是菩薩的化身

曾經入佛勤修道,常在苦海作慈航

功德可參天,聖德林默娘

威力大願滿十方,慈悲喜捨到處揚。

〈媽祖紀念歌〉, 2006年,星雲法師


北港朝天宮媽祖景觀公園


「海上來的光」媽祖文化主題古物展是雲林縣政府繼2020年「神工傳藝」首次在高雄展出後,再次應邀來佛陀紀念館舉辦特展,也是延續雲林縣政府於2023年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簽署合作備忘後,雙方針對文物典藏、蒐藏研究、展示設計與教育推廣等進一步的具體合作。

媽祖信仰在我們的心目中猶如一道希望之光,為使民眾進一步了解媽祖信仰文化的可貴與重要,本次雲林縣政府特展以「海上來的光-雲林媽祖文化古物展」,呈現雲林境內7處媽祖場域的珍貴文物與其背後的故事。雲林縣是擁有豐富媽祖信仰底蘊的農業大縣,堪稱是全臺媽祖的信仰中心,透過本次展覽,帶領觀眾一同感受雲林人與媽祖百年來的情感連結,以及縣府與民間在古物修復、保存的努力及其價值所在;最重要的,是讓大家看見因媽祖信仰,而深植在人心與民間的重要力量。


光從何處來-媽祖信仰緣起

臺灣早期移民多自華南渡海,隨著鄭成功和清朝治理臺灣開始,橫跨黑水溝到臺開墾的漢人日益增加。為求平安渡海,移民會帶著原鄉的媽祖神像或香火,待順利抵臺後,再將神像和香火安置。媽祖信仰因而成為渡海移民的心靈寄託,沿海地區居民更將媽祖視為「海神」,作為主要的祭祀對象。

 

媽祖信仰於清治臺灣時期(1684)開始普及於社會,媽祖也從漁民的守護神「出海媽祖」,到渡海來臺成為「過海媽祖」,再自成體系的成為臺灣本土神祇,並向臺灣南北擴散信仰圈。隨著漢人拓墾的步伐進到臺灣各地,媽祖的「轄區」開始從海上移至陸地,「任務」也愈加繁忙,小至個人疾病,大至農耕缺水,皆為媽祖照看的範疇,媽祖在臺灣幾乎成為「全能女神」。


苦海明燈-媽祖,臺灣的觀世音

星雲大師說:「嚴格說來,媽祖也是一位佛教徒,祂是信仰觀世音菩薩的;在所有媽祖廟裡,前殿都會供奉媽祖,後殿供奉觀世音,這已經成為慣例,人民也就以信奉觀世音的信仰來信奉媽祖。」媽祖的香火和觀世音菩薩的信仰,都是由僧侶一起帶來臺灣在民間流傳。媽祖是虔誠的佛教徒,更有一說為媽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媽祖在海上救度眾生,觀世音在人間慈航普度。不論神佛弟子均能自在地與其互動,兩者互相增輝。

 

臺灣許多媽祖廟的建立與佛教僧侶息息相關,在中國閩、粵地區的媽祖廟住持大多為僧侶,媽祖隨著移民抵臺之初,建廟事宜和祭祀儀式大多由僧侶負責,如臨濟宗樹璧禪師奉湄洲天后宮的神像來臺,成為天妃廟(朝天宮舊稱)首任住持;麥寮拱範宮由純真禪師奉請湄洲廟正六媽神像來臺;西螺福興宮亦是由福建湧泉寺法號明海之僧人,由湄洲恭奉媽祖神像來臺建廟。


從傳說到信仰 從破曉到天光

媽祖,這位流傳千年香火不衰的女神,因普受奉祀而分香各處,引領信眾們從海洋到土地,由土地至心靈,得到安撫庇佑的神聖力量,也在心中種下光的苗子。透過這次的展覽,可以看到媽祖信仰在本土化過程中的內涵與活力,更可見雲林縣各處媽祖與社群融合發展的情感認同,形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媽祖文化。

 

本次展覽特別感謝雲林縣7處媽祖奉祀場域出借珍貴的文物40餘件,讓民眾可以近距離地看到這些豐富的文化資產,也可見證雲林縣在文化資產保存上的努力。目前縣政府持續與宮廟、學界密切合作,進行文物的修復與保存,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在未來的世代中得以延續,並保有其文化價值與意義,不會因時間而褪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