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前面幾篇說了那麼多社工教導的概念與覺醒文化的關係,但好像沒特別提及這些觀念執行是從何而來也沒給過「覺醒」的定義。全國社工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發布的社工道德準則(Code of Ethics)是一入學就要讀的東西,裡面清楚說到準則不但反映社工價值,也是引領社工在實務的操作。本篇主要是想回顧跟分享究竟準則裡是什麼樣的具體語言與覺醒相關聯。文末也會附上社工道德準則的連結。
首先,覺醒(Woke/Wokeism)一詞的起源可追溯到美國內戰時期,以文獻和字典的解釋來說多半與「意識到社會不公義與歧視」等等字眼相關。而社工核心價值正是在於意識到體制不公正並去實踐並打破歧視。道德準則當中與覺醒相關的幾條內容:
從上述提及價值應該不難看出社工核心價值與覺醒文化是綁在一起的。社工不但需要自我認識到社會的不公不義,還需要去推動改革,並讓社會對於壓迫變敏感(覺醒)。而強調多元的社工,也需要確保自己不會做出歧視性行為並去做修正,更需要去擴佔展自己與社會對多元的認知。有趣的是,準則並沒有提及「誰」是弱勢和受壓迫的族群,也沒有解釋何謂「壓迫與多元本質」,但是以本人經歷的現有社工教育下,這個本質即為「美國是建立在種族歧視的體制之上」。也因此「社工需要在這前提下讓社會意識到這件事並做出改革」,而「白人」和「男人」為壓迫者的眾矢之的。
其實準則不給出過多解釋我認為也合乎常理,畢竟根據不同時代或是社會發展下定義是會隨時改變的。準則也有提及需要有批判性的自我反思(不過就一句),比起強調「所有人」、「多元」、與「壓迫」等詞彙來說佔比很少。不過因為準則並沒有清楚定義許多詞彙,也許應該反思在社會變革下「受壓迫」的定義是否可以被挑戰?以及是否可以從「族群」定義(例如白人、男人)回到「個人」。我曾在《男人的憂傷,只有屌知道》心得分享過現代社會下的男人其實也很辛苦,不但要擔當,又要夠貼心,簡直是被要求剛柔並濟。並不是說男人沒有性別上的優勢,而是去認知到即便這些優勢仍可能存在,在社會重大改革下原本的優勢方也需要承受改變帶來的適應和壓力。我們要衝撞的是有害的「體制」,而不是「特定族群」。
我記得台灣曾經有位社工說過提升機會(accessibility)指的是可以讓所有人都共享到資源,也不會讓原本受惠的人的權利被剝奪。舉例來說,設立無障礙坡道不但幫助行動不便和輪椅使用者,所有人也都可以使用。這樣的解釋其實我覺得與我相信的社工價值比較相呼應。在我們擴展機會給所有人的時候,不應該是少數人或部分族群獲得更大權力,然後讓原本的多數人或其他族群權利被剝奪。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思考心理認同為跨性別或非二元性別的生理男性是否可以使用女廁時會造成這麼多反彈。因為這恰好是在擴展機會給少數群體的同時,卻沒考慮到生理女性對安全考量的案例(很不幸有太多心懷不軌的生理男性想藉由說自己心理認同為女性而進女廁的意圖)。很多地方其實除了有男女廁以外也有增設獨間無性別廁所,而我認為增設這樣的廁所反而才較符合擴展機會給所有人的意思。因為這個廁所代表的就是不論生理或心理性別,所有人都能使用。
社工準則是建立於「覺醒」的核心,而社工本身則是在這基礎上誕生的職業。我並不認為社工造就覺醒文化的極端,畢竟社工薪水又低,國家也不重視,怎麼可能那麼容易把美國大環境改變地這麼徹底(笑)。相反地,正因為社工的覺醒價值與本質,我認為社工反而是較容易受到極端化影響的族群之一。
大部分的社工都是左派,而社工群對於所謂不同政治傾向的多元其實以我的主觀經驗來說並不包容。我很希望這次大選過後的結果是有更多社工反思美國極端的覺醒文化與社工價值的距離在哪,以及作為推動社會改革的社工,是否能看看在同溫層的自己,有沒有做到道德準則裡所列的「政治傾向」的多元認知去做擴展呢?大選過後究竟是要崩潰罵人,還是如準則說的要反思自己的偏見並回歸社工應該做到的聆聽、對話、跟理解呢?
NASW‘s Code of Ethics: https://www.socialworkers.org/About/Ethics/Code-of-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