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觀察》美國社工界與覺醒文化(二):微歧視(Micro-agressio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OpenAI生成

OpenAI生成

前情

先前提到,由於社工主要與弱勢或較邊緣的群體工作,也相信仍有許多體制上的不公需要被改變。以美國社會來說,這個不公經常是建立在種族歧視的歷史脈絡。現階段的平權讓法律保障人們免受種族膚色等被歧視。

然而,法律約束的是行為,並不是內心的改變。也就是說,美國現今社會少了顯性的歧視(例如奴隸制或是種族隔離),但仍存在許多隱性偏見,並較常以「微歧視」(也譯作「微攻擊」)的樣貌呈現。作為推動社會改革的社工人,自然會在現今的社工教育下多去討論並了解隱性歧視帶來的傷害。

微歧視

微歧視(Micro-agrssion)大多指的是非故意或無意的,但帶有偏見或冒犯性的言論、行為或態度。舉例來說,「亞洲人數學很好」是一個刻板印象,而當有人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要一位亞洲同學教他數學的這個行為,就有可能是微歧視(人家可能數學超爛)。本意並非要傷害任何人或歧視任何人,但因為一些偏見而作出了以偏概全的行為或言論。又或者是可能也聽過有些台灣人看到白人,會直接假設對方是美國人然後硬跟人家說英文。我們的本意可能只是要示好,卻可能冒犯對方。

與歧視(Discimination)最大不同就是在「意圖」。通常歧視是很明確帶有分化目的,言語或行為上也都能較客觀評斷是否為歧視(因為一般較能依法判斷,或是有明確行為;像是不可以對黑人說某個n開頭的字,對亞洲人做眼睛往上提的臉等嘲笑對方等)。但微歧視很多時候帶著好意,也能看出造成微歧視多時候是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文化或歷史。

至於為什麼每個例子我都說「可能」造成微歧視。就因為不同情境或不同人聽到一句話會有不同反應,甚至是否感到冒犯也因人而異,即便上述例子多是較多人能認定爲微歧視,其他時候很可能就是「一個言論,各自表述」的狀態。

與覺醒的關聯

就因為它很隱性,所以需要一定的敏感度才能偵測到,而也可能這是「覺醒」的第一步。要能意識到微歧視,就代表需要「看到」連對方自己都看不到的偏見,並藉以理解更高層的制度面是否仍存在隱性歧視並加以開啟對話,幫助對方和社會看到這些偏見造成的影響,和提倡改革。

聽起來有其必要性,那是哪一步走錯了呢?

意圖 v.s 後果(Intent v.s. Impact)

我仍然記得碩一某堂課上有同學提出「如何分辨別人的言論是微歧視」時,有同學回:「重點不是對方意圖,而是他造成的後果」並強調「Intention don’t mater(意圖根本不重要)」。意思就是「我不管你無意有意,你讓我感到受傷以及被微歧視就是你的問題」。發現了嗎?原本(我理解的)意識到微歧視應該是要幫助對話,並去溝通造成的傷害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但當我們聚焦在「後果」而不去理解對方其實可能「無意」時,我們專注在「自己」和「自己被傷害」,將自己提到比對方更高的階級(因為有問題的是「你的無知」),並會指責對方,也更失去對話的能力。甚至有時候,因為只看到傷害而曲解對方的意圖並給人貼上種族主義者的標籤。

看著許多偏激「覺醒」人士説話時,不知道各位是否和我一樣經常會覺得他們非常脆弱、很情緒化、並且有些得理不饒人?

微歧視:如何平衡

既然微歧視會因人而異,是否就應該不要討論這個概念?我並不認為。

我個人相信整個社會的確還存在許多制度性的缺陷以及偏見,也正因如此理解微歧視才能幫助我們了解這些偏見。也如《 Blindspot(盲區)》書中所言,雖然美國仍有種族偏見,但不應該武斷認定美國就是種族主義。這裡並不是說沒有惡意的傷害就是可以接受的,更不是說我們只聚焦在對方「無意」這件事而去淡化傷害,而是要能夠看到意圖和後果兩者,培養一點敏感度也培養一點頓感度。認識微歧視應該是開啟對話的工具,不應該是攻擊其他人的工具。這樣作為推動改革的社工,才能夠成為體制與弱勢群體的橋樑。

後記

我第一次學到微歧視這個概念時,真的超級敏感到不行。連在地鐵我一坐下旁邊的人就起身我都會想「難道是因為我是亞洲人,他不想坐我旁邊?」結果人家只是要下車而已。很多時候當我們聚焦在自己身上時,會覺得處處被針對。以種族來說,美國因為仍以白人文化為主,也當然白人對於其他族裔的文化並不會很了解,而少數族裔也會因一直要解釋自己的文化感到心累。不難理解為什麼對於經常面對微歧視的族裔來說會比較指責白人沒有多去了解少數族裔的文化。不過這裡我就想帶回同理心的概念,就因為白人不是有色人種,他們不管讀再多書也無法完全同理有色人種的成長經歷,更別說同種族的每個個體仍然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了。那所以⋯⋯不就得靠直接跟人聊才能知道每個不同的人經歷的感受是什麼嗎?不然後果就是白人替每個有色族裔意識到微歧視的影響然後盲目同理,幫對方覺得被冒犯的覺醒連續技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獨旅 | 讀旅
18會員
39內容數
🧳分享一些獨旅攻略 📖也分享一些讀書心得 🙈偶爾聊聊美國社工界和助人產業
獨旅 | 讀旅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前情 上篇說到當社工學位逐漸被定型為「成為心理諮商師的最快途徑」,傳統社工職位因低薪高工時不再受歡迎,更可能加速造成傳統社工人手短缺問題,也可能造成更少社工願意往政策面與研究面發展,讓受困人群持續受困。 體制面:非營利的KPI與矛盾服務 傳統社工常見的工作領域通常隸屬非營利(學校、監獄、社
Thumbnail
2025/04/05
前情 上篇說到當社工學位逐漸被定型為「成為心理諮商師的最快途徑」,傳統社工職位因低薪高工時不再受歡迎,更可能加速造成傳統社工人手短缺問題,也可能造成更少社工願意往政策面與研究面發展,讓受困人群持續受困。 體制面:非營利的KPI與矛盾服務 傳統社工常見的工作領域通常隸屬非營利(學校、監獄、社
Thumbnail
2025/03/31
美國的社工和台灣一樣,都會遇到低薪高工時外加人手極度不足的三大問題。不過美國的社工界也有自己獨特的困境。美國與台灣的社工產業不同之處(如有錯請指正)在於,美國的社工師(有執照的稱為社工師)是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從事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的,而台灣需要是諮商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才可以。這樣的差別,導致社工界
Thumbnail
2025/03/31
美國的社工和台灣一樣,都會遇到低薪高工時外加人手極度不足的三大問題。不過美國的社工界也有自己獨特的困境。美國與台灣的社工產業不同之處(如有錯請指正)在於,美國的社工師(有執照的稱為社工師)是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從事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的,而台灣需要是諮商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才可以。這樣的差別,導致社工界
Thumbnail
2025/01/06
前情 覺醒的度很難界定,因為它是一個意識到不公義的「狀態」而不是像數學公式一樣是有看得見的具體答案。畢竟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也必定造成對事情理解與感受的不同。美國社會的確還有各種歧視存在,制度也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即便如此,我們要衝撞的是有害的「體制」,而不是「特定族群」。也因此社會改革仍需要有覺
Thumbnail
2025/01/06
前情 覺醒的度很難界定,因為它是一個意識到不公義的「狀態」而不是像數學公式一樣是有看得見的具體答案。畢竟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也必定造成對事情理解與感受的不同。美國社會的確還有各種歧視存在,制度也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即便如此,我們要衝撞的是有害的「體制」,而不是「特定族群」。也因此社會改革仍需要有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Metoo浪潮中,有兩個相關的問題值得思考:第一,性暴力只是偶發的個人行為嗎?那為何數量如此之多?第二,所謂的「良好形象」,完全是個人自己塑造出來的嗎?還是背後也有社會脈絡可循呢?這篇文章借用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對於「無意識嫌惡」和「可敬性道德」的討論,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Thumbnail
Metoo浪潮中,有兩個相關的問題值得思考:第一,性暴力只是偶發的個人行為嗎?那為何數量如此之多?第二,所謂的「良好形象」,完全是個人自己塑造出來的嗎?還是背後也有社會脈絡可循呢?這篇文章借用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對於「無意識嫌惡」和「可敬性道德」的討論,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Thumbnail
台大經濟系學會候選人提出歧視性政見--「LGBTQ與狗不得在會中辦打傳說對決」、「A罩杯以下女生國防必修2學分」、「ㄐㄐ10公分以下要上家政課」引起社會譁然。很多人發文,表示國家花這麼多資源教育出來的優秀學生,竟然在品格與文明水平上腐朽不堪。
Thumbnail
台大經濟系學會候選人提出歧視性政見--「LGBTQ與狗不得在會中辦打傳說對決」、「A罩杯以下女生國防必修2學分」、「ㄐㄐ10公分以下要上家政課」引起社會譁然。很多人發文,表示國家花這麼多資源教育出來的優秀學生,竟然在品格與文明水平上腐朽不堪。
Thumbnail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指定閱讀:新來的同學》 前情提要:這一本小說的文字一點也不多,是小麥田引進國外排行榜冠軍的「圖像小說」。顧名思義是一位轉學生的故事,這位家中移民到美國討生活的轉學生,從一位轉學生的視角,不斷尋找自己與他人的異同之處,其中包括種族膚色、男女相處、貧富差距,也悟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Thumbnail
《指定閱讀:新來的同學》 前情提要:這一本小說的文字一點也不多,是小麥田引進國外排行榜冠軍的「圖像小說」。顧名思義是一位轉學生的故事,這位家中移民到美國討生活的轉學生,從一位轉學生的視角,不斷尋找自己與他人的異同之處,其中包括種族膚色、男女相處、貧富差距,也悟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Thumbnail
  今年我們看到了美國經常爆發種族歧視的衝突,身在同樣近幾年來族群越來越多元的台灣社會的我們也不禁觀察身邊是否有種族上的歧視。根據統計,近幾年來台灣的東南亞外籍勞工佔台灣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了解往往僅來自於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今年美國的種族衝突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近幾年來台灣法律對外
Thumbnail
  今年我們看到了美國經常爆發種族歧視的衝突,身在同樣近幾年來族群越來越多元的台灣社會的我們也不禁觀察身邊是否有種族上的歧視。根據統計,近幾年來台灣的東南亞外籍勞工佔台灣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了解往往僅來自於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今年美國的種族衝突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近幾年來台灣法律對外
Thumbnail
我們可以對抗一個歧視別人的混蛋,但沒有人能夠對抗一個整體歧視的結構。
Thumbnail
我們可以對抗一個歧視別人的混蛋,但沒有人能夠對抗一個整體歧視的結構。
Thumbnail
依稀記得,初次入學時,老師以和藹的語調,向同學們闡述人權之重要性,期許學生能以多元角度,接納來自各方的聲音。令人倍感惋惜的是,我無法透過老師的柔性勸導,看到實質效益......
Thumbnail
依稀記得,初次入學時,老師以和藹的語調,向同學們闡述人權之重要性,期許學生能以多元角度,接納來自各方的聲音。令人倍感惋惜的是,我無法透過老師的柔性勸導,看到實質效益......
Thumbnail
例如一句話「拎老師咧~」是何意義?社會人是參照他人情緒與情境反應所得知,是類似抱怨、不高興的綜合性語助詞,之後也拿來模仿應用,但亞斯人就難懂了,字面上這句話沒有意義也沒有邏輯,他像是拿到一個東西卻沒有使用說明書,只能自己拆解,而得到的結果不一定與社會人相同。
Thumbnail
例如一句話「拎老師咧~」是何意義?社會人是參照他人情緒與情境反應所得知,是類似抱怨、不高興的綜合性語助詞,之後也拿來模仿應用,但亞斯人就難懂了,字面上這句話沒有意義也沒有邏輯,他像是拿到一個東西卻沒有使用說明書,只能自己拆解,而得到的結果不一定與社會人相同。
Thumbnail
在國外生活,最多人會問你的問題是,他們是不是種族歧視很嚴重? 身為外國人,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如果真的遇到歧視了,你又該如何做? 我自己選擇收集證據,尋求德國反歧視局的協助然後據理力爭,如果自己都放棄了,那又有誰能幫的上忙
Thumbnail
在國外生活,最多人會問你的問題是,他們是不是種族歧視很嚴重? 身為外國人,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如果真的遇到歧視了,你又該如何做? 我自己選擇收集證據,尋求德國反歧視局的協助然後據理力爭,如果自己都放棄了,那又有誰能幫的上忙
Thumbnail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也許,台灣才是真正處處藏歧視。圖片來源:pixabay 回到台灣之後,每次認識新朋友,對方一旦知道我大部分的人生都在美國,新朋友最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 這讓我想到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隔壁鄰居的房客又在門口抽大麻,讓我受
Thumbnail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也許,台灣才是真正處處藏歧視。圖片來源:pixabay 回到台灣之後,每次認識新朋友,對方一旦知道我大部分的人生都在美國,新朋友最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 這讓我想到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隔壁鄰居的房客又在門口抽大麻,讓我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