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觀察》美國社工界與覺醒文化(三):特權(Privilege)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OpenAI生成

OpenAI生成

前情

覺醒的基底是建立在意識到社會不公,那當然就必須提到碩一到碩二時時刻刻都會討論的「特權」與「壓迫」身份。


特權

「特權」(Privilege)並不是指一個人走到哪大家要讓路的那種特權,而是個人或群體的身份不需要特別做什麼就能享有的優勢。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美國大眾認知裡白人比起黑人遭受警方暴力的機率較小,所以白人在這方面是有身份特權的,反觀黑人身份在警察暴力問題上則是身份劣勢或說「壓迫」(Oppression)身份。

每一個人因為都保有多種身份,所以通常會同時持有具特權的身份和被壓迫的身份,稱為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而身份是有流動性的,並可能在不同環境和時空下改變特權或壓迫關係。舉例來說,作為亞洲人(更具體一點漢人),在美國作為有色人種是受壓迫的身份,但在台灣作為社會組成的多數(也相較於像是原住民等仍需爭取許多權益的族群來說)反而是有特權的身份。

險惡世界症候群

這些特權和壓迫身份看起來是歷史和機率(數據支持)匯集而成的真實現況,不過拿黑人比起白人更有可能面對警察無故暴力(執法過當)來說,這個可能性到底是多大?美國總人口大約 3.35億(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大約60%白人和13%黑人。每年全國大約有一千人遭警方槍殺身亡,2019年無任何武器卻遭警察槍殺的黑人是14人,白人是25人。也就是說,黑人是每三百多萬人裡就有可能有一人無辜遭到警方槍殺,而白人是每八百萬人裡就有可能遭到警方槍殺。數據並不包含遭到其他方式傷害,也不排除黑數的可能性。雖然結論上黑人的確比白人更可能遭警方無辜槍殺,但我想應該可以看到遭到警方無故殺害的可能性(皆小於0.0001%)其實還是低。這當然不是說機率小就沒關係,而是去認識到我們對可能性的認知和「感覺」究竟是從哪來的。

戰勝思考騙局》說到我們透過媒體看到充斥著暴力及犯罪的世界,讓人認為社會的危險與冷漠(險惡世界症候群)。而當負面情緒籠罩時更容易出現「末日狂滑」,也就是一直觀看負面新聞。各位是否有過看到一篇暴力事件新聞之後自己又去搜尋和點閱更多相關新聞?如果媒體與社媒都是只有黑人遭白人警方殘忍對待的話題和影片,並在末日狂滑的影響下,會不會我們內心又將這些為乎其微的可能性拉高並錯誤認定白人的特權之一就是「不會」遭到警方暴力對待,並且白人就是在大量加害黑人呢?

肉眼可見身份的特權遭放大檢視

其次,身份也包含肉眼不可見的教育背景、文化等等。但是肉眼可見的身份最容易被放大檢視。以種族來說,白人最顯而易見的「特權」就是膚色。但對方也可能有其他受「壓迫」的身份,可能是低收入,可能是家暴等等。有趣的是,即便學校教導過交叉性的概念,卻也花大把時間在針對白人的「特權」議題上。讓其他擁有「特權」的身份、或甚至是去挑戰「特權」和「壓迫」概念並沒有獲得足夠討論,有時會感覺討論很單一聚焦在只要是白人就是金字塔頂端的加害者,並只要「白」就能抵銷一個人其他所有身份和個人經驗。

白人確實平均社經地位以及年薪中位數比其他族裔來的高,但不代表他們不努力。就因為大部分白人也不是金字塔頂端的1%富裕人口,他們也同樣努力往上爬。只是因為有色族裔起跑線較遠,會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可能達到大多數白人的中位數。如果單純認為白人什麼都不用做的特權,那對特權就有點誤解了。

後記

有一次看到一個影片問了白人和黑人一個問題:「你對自己的種族感到驕傲嗎」,所有的白人都看似非常緊張地選擇否,而大部分的黑人則選擇是。我當下突然意識到這個社會好像不斷灌輸白人要檢討自己與生俱來也不是自己能選擇的種族。如果平權應該是讓受到壓迫的族群享有一樣的基本權利,那應該是把所有人盡量往上拉到同一層級的權利,並且應該是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在(不需要到超級驕傲)為結果,而不是把已經享有基本權利的人拉下來攻擊。我個人覺得「特權」與「壓迫」兩個詞帶有明顯的加害者與被害者暗示,不明白真正意思的人在聽到自己有「受壓迫」的身份時會不會更容易放大自己是受害者的身份(甚至到了白人只是「存在」就讓他感到「不安全」)。也會直接貼人標籤說對方「有特權」,讓不明白意思的人更容易直接爆氣。

在我們抨擊有「特權」的族群時或許會讓自己有些許掌控感與地位,但試圖將別人踩在自己腳下並不會讓自己比較高尚。我認為一個人到底有哪些特權與壓迫的身份有一定複雜度,而如果能花時間去了解自己身份的不同面向和社會期許下的優劣勢或許才能幫助自己在與他人互動時多一些理解和對話吧。


2021美國人口普查數據:https://www.census.gov/quickfacts/

關於美國警察暴力文章:https://manhattan.institute/article/there-is-no-epidemic-of-fatal-police-shootings-against-unarmed-black-americans

歷年美國遭警方槍殺人數: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585152/people-shot-to-death-by-us-police-by-rac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獨旅 | 讀旅
19會員
43內容數
🧳分享一些獨旅攻略 📖也分享一些讀書心得 🙈偶爾聊聊美國社工界和助人產業
獨旅 | 讀旅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前情 上篇說到當社工學位逐漸被定型為「成為心理諮商師的最快途徑」,傳統社工職位因低薪高工時不再受歡迎,更可能加速造成傳統社工人手短缺問題,也可能造成更少社工願意往政策面與研究面發展,讓受困人群持續受困。 體制面:非營利的KPI與矛盾服務 傳統社工常見的工作領域通常隸屬非營利(學校、監獄、社
Thumbnail
2025/04/05
前情 上篇說到當社工學位逐漸被定型為「成為心理諮商師的最快途徑」,傳統社工職位因低薪高工時不再受歡迎,更可能加速造成傳統社工人手短缺問題,也可能造成更少社工願意往政策面與研究面發展,讓受困人群持續受困。 體制面:非營利的KPI與矛盾服務 傳統社工常見的工作領域通常隸屬非營利(學校、監獄、社
Thumbnail
2025/03/31
美國的社工和台灣一樣,都會遇到低薪高工時外加人手極度不足的三大問題。不過美國的社工界也有自己獨特的困境。美國與台灣的社工產業不同之處(如有錯請指正)在於,美國的社工師(有執照的稱為社工師)是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從事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的,而台灣需要是諮商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才可以。這樣的差別,導致社工界
Thumbnail
2025/03/31
美國的社工和台灣一樣,都會遇到低薪高工時外加人手極度不足的三大問題。不過美國的社工界也有自己獨特的困境。美國與台灣的社工產業不同之處(如有錯請指正)在於,美國的社工師(有執照的稱為社工師)是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從事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的,而台灣需要是諮商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才可以。這樣的差別,導致社工界
Thumbnail
2025/01/06
前情 覺醒的度很難界定,因為它是一個意識到不公義的「狀態」而不是像數學公式一樣是有看得見的具體答案。畢竟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也必定造成對事情理解與感受的不同。美國社會的確還有各種歧視存在,制度也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即便如此,我們要衝撞的是有害的「體制」,而不是「特定族群」。也因此社會改革仍需要有覺
Thumbnail
2025/01/06
前情 覺醒的度很難界定,因為它是一個意識到不公義的「狀態」而不是像數學公式一樣是有看得見的具體答案。畢竟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也必定造成對事情理解與感受的不同。美國社會的確還有各種歧視存在,制度也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即便如此,我們要衝撞的是有害的「體制」,而不是「特定族群」。也因此社會改革仍需要有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Metoo浪潮中,有兩個相關的問題值得思考:第一,性暴力只是偶發的個人行為嗎?那為何數量如此之多?第二,所謂的「良好形象」,完全是個人自己塑造出來的嗎?還是背後也有社會脈絡可循呢?這篇文章借用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對於「無意識嫌惡」和「可敬性道德」的討論,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Thumbnail
Metoo浪潮中,有兩個相關的問題值得思考:第一,性暴力只是偶發的個人行為嗎?那為何數量如此之多?第二,所謂的「良好形象」,完全是個人自己塑造出來的嗎?還是背後也有社會脈絡可循呢?這篇文章借用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對於「無意識嫌惡」和「可敬性道德」的討論,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Thumbnail
黑人。南方。都只是細節。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成為「真正的人」。
Thumbnail
黑人。南方。都只是細節。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成為「真正的人」。
Thumbnail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日前,一個關注社會議題的粉絲團發文,抨擊社會上有些人,遇到性保守議題為反而反,發言直指百靈果凱莉。因此引來了凱莉的回覆,內容直言自己是「菁英」,因此再度遭受大眾批評。我感到她自稱菁英的原因,來自「菁英」和美國文化定義裡有所不同。兩地的文化差異,可說是個有趣的社會現象,所以值得好好分析!
Thumbnail
日前,一個關注社會議題的粉絲團發文,抨擊社會上有些人,遇到性保守議題為反而反,發言直指百靈果凱莉。因此引來了凱莉的回覆,內容直言自己是「菁英」,因此再度遭受大眾批評。我感到她自稱菁英的原因,來自「菁英」和美國文化定義裡有所不同。兩地的文化差異,可說是個有趣的社會現象,所以值得好好分析!
Thumbnail
在就業環境上,其實沒有明顯的性別歧視存在,但種族歧視是確實存在的。不過還是得在強調一次,在就業環境上沒有明顯的性別歧視,並不代表性別歧視就不存在這社會上,性別歧視只是沒有直接體現在就業環境罷了。
Thumbnail
在就業環境上,其實沒有明顯的性別歧視存在,但種族歧視是確實存在的。不過還是得在強調一次,在就業環境上沒有明顯的性別歧視,並不代表性別歧視就不存在這社會上,性別歧視只是沒有直接體現在就業環境罷了。
Thumbnail
這兩週,「種族」成為美國內部動盪的議題,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再度浮上檯面。於是,疫情被拋在腦後,大家紛紛走上街頭,從抗爭演變到洗劫。 「身分認同政治」是個非常厲害的策略,它可以很有技巧的使一個自由的個體,秒變為受害/加害群體裡的虛無流量。 一個從未被迫害、自由且身心健康
Thumbnail
這兩週,「種族」成為美國內部動盪的議題,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再度浮上檯面。於是,疫情被拋在腦後,大家紛紛走上街頭,從抗爭演變到洗劫。 「身分認同政治」是個非常厲害的策略,它可以很有技巧的使一個自由的個體,秒變為受害/加害群體裡的虛無流量。 一個從未被迫害、自由且身心健康
Thumbnail
讓我們立刻共同終結種族歧視! 最近美國因「種族歧視」引發的暴動還沒平靜下來,但其實種族歧視不只發生在黑人,華人也被歧視,各種族都有。 甚至,有些種族歧視「受害者」,可能因懷恨在心,轉而變成種族歧視的「加害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殘忍的讓其他人經歷這痛苦的噩夢。終結「種族歧視」,從你、我開始
Thumbnail
讓我們立刻共同終結種族歧視! 最近美國因「種族歧視」引發的暴動還沒平靜下來,但其實種族歧視不只發生在黑人,華人也被歧視,各種族都有。 甚至,有些種族歧視「受害者」,可能因懷恨在心,轉而變成種族歧視的「加害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殘忍的讓其他人經歷這痛苦的噩夢。終結「種族歧視」,從你、我開始
Thumbnail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也許,台灣才是真正處處藏歧視。圖片來源:pixabay 回到台灣之後,每次認識新朋友,對方一旦知道我大部分的人生都在美國,新朋友最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 這讓我想到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隔壁鄰居的房客又在門口抽大麻,讓我受
Thumbnail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也許,台灣才是真正處處藏歧視。圖片來源:pixabay 回到台灣之後,每次認識新朋友,對方一旦知道我大部分的人生都在美國,新朋友最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 「美國那裡是不是常常有種族歧視啊?」 這讓我想到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隔壁鄰居的房客又在門口抽大麻,讓我受
Thumbnail
以下文章原載於 1998 年 5 月 15 日《台灣立報》性別版    常在想,當第一個黑人遇上第一個白人時是怎樣的情景?或許兩人心裡都在想:「對方的膚色和自己的膚色怎麼會那麼不一樣呢?」白人心想:「他一定是沒有房 子住,天天得在大太陽底下曝曬,所以才曬得那麼黑!」黑人心想:「他一定被關在房子裡很久
Thumbnail
以下文章原載於 1998 年 5 月 15 日《台灣立報》性別版    常在想,當第一個黑人遇上第一個白人時是怎樣的情景?或許兩人心裡都在想:「對方的膚色和自己的膚色怎麼會那麼不一樣呢?」白人心想:「他一定是沒有房 子住,天天得在大太陽底下曝曬,所以才曬得那麼黑!」黑人心想:「他一定被關在房子裡很久
Thumbnail
在種族的綠洲裡住久了常常會忘記外面仍舊是沙漠。 矽谷最近接二連三發生的種族歧視事件,似乎都是受到川普反移民政策的鼓舞。矽谷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讓那些節節敗退的白人因為失去優勢,而選擇再度回到最原始的野蠻。
Thumbnail
在種族的綠洲裡住久了常常會忘記外面仍舊是沙漠。 矽谷最近接二連三發生的種族歧視事件,似乎都是受到川普反移民政策的鼓舞。矽谷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讓那些節節敗退的白人因為失去優勢,而選擇再度回到最原始的野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