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大量產品設計照片,彷彿置身在芬蘭之中,本書不僅只描述美學外在表象而已,更探究設計理念、過程、人文精神與歷史典故。深刻感受到作者對芬蘭文化底蘊有豐富的認識。身為設計系學生,時常絞盡腦汁構思詞彙,仍然不太能夠把自己的設計理念,更好地用文字表達出來。因此,想藉此書向作者學習書寫方式,以及對芬蘭設計美學的探究。
作者深入設計背後所傳遞的人文精神,並且結合當地文化。以優美文筆來描述,額外讓讀者有創意美學風格的感受。深入產品設計與人們生活的連結關係,展現對人文社會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闡述芬蘭設計產業發展在二戰後,因為物資缺乏而需要一物多用、人人負擔得起的功能性設計。再加上地理位置,寒冬時漫長,生活困頓,為了求生而設計出適合雪地林間摩托車、破冰船、輕薄保暖又防水衣物。芬蘭人的創意就在艱苦中不得不的創造出來,設計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這讓我想起所謂的設計就是解決問題的。遠古時代猿人利用石塊相互敲打,來設計出更尖銳的石塊,以利切割食材。設計解決了人們生活上問題。
北國的冬天充滿圖像與形狀,冰雪的透明感本身,就是大自然裡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冬日大地看似靜止,卻也因著光線與溼氣充滿細微變化,讓人從中感受極簡美學的線條與意象,而在日不落的夏日白晝,北國的日光特別稀薄清朗,在漫開的暈散中微調著創作者的心靈,難怪北國人們對於四季自然與光線的纖細體會,總是潛移默化地展現在設計品上。( page.112 )
作者提到森林佔據芬蘭80%國土,人們從森林中取得建屋木材、獵物、野果。首都赫爾辛基也是與自然森林融合城市。讓人感覺到森林不僅僅給人實質上的資源,更是人們精神上紓解壓力。就像台灣都市大量坐落的水泥建材叢林,若能有一片綠樹公園,賦予都市人繁忙生活之外的休憩空間,也淨化城市空氣、增添生機盎然的綠意。
作者提到在赫爾辛基有不少的廢棄工廠,原本政府打算拆建整修,後來,藉由藝術家與民眾們力爭,保留了建築舊結構和風格,吸引文化團體進駐,作為文化藝術場域,許多設計活動展示場所。讀到這讓我想到,台灣正面臨高齡化和少子化的衝擊,與其不斷新建設文化場館,閒置空間再利用,並且結合地方產業發展文創,也是很好的方案。像是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鹿港桂花巷藝術村、松山菸廠等閒置空間活化成功案例。讓城市保留舊有建築特色,展現不同樣貌。也帶動地方產業經濟。
從芬蘭產品設計能夠看見來自自然的靈感創意,作者在書中末篇章,逐一介紹知名北歐設計師。Eero Aarnio 所設計泡泡椅。Alvar Aalto 以湖泊曲線造型來設計透明花瓶、餐盤、餐桌。Tapio Wirkkala 以冰雪結晶來設計杯具組。Oiva Toikka 設計繽紛多彩的玻璃鳥。在材質上更重視再生利用、多功能用途與持久性。在人文上結合芬蘭史詩故事《卡雷瓦拉》(Kalevala)設計首飾、室內設計。眾多和諧產品,讓我們感受到才華洋溢大師們對自然環境尊重,與傳遞人文歷史的精神。設計不只解決了生活問題,更是一種傳遞文化精神的途徑。
作者: 涂翠珊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07/07/16
ISBN:9789867009234